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Ubike 的觀察和分析


今天在內湖港墘站看見 Ubike,
我才意識到 Ubike 真的已經深入台北市許多地方了。

Ubike 作為一種個人化的大眾交通工具,
有很大的潛力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城市的許多面向,
每次騎 Ubike,我都產生蠻多有趣的心得和想法,
因此,值得把 Ubike 視為一個主題,好好長期關注。

從現階段的粗淺經驗來看,
至少有底下幾個面向和經驗,是我覺得值得深入探究的:

第一,一種腳踏車騎乘的文化。

這也是台北市政府努力想推動的,
我覺得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但是其重要性不只在於公共安全。

在敦化南路的自行車道蓋了又拆、吵得沸沸揚揚時,
其實在台北市早就默默建立起龐大的自行車道,
在哪裡呢?當然就在騎樓裡。

當台北市政府為了推動無障礙設施,
要求所有高低不平的騎樓都要有坡道相連結時,
真正的得利者其實是自行車騎士,
輪椅可以通過的,腳踏車自然更沒問題。
也因此,這個龐大的自行車道早已經默默存在而且被盡情使用。
換句話說,建立起一個自行車騎乘的文化,
其實可以作為硬體的「自行車道」的替代,
或者說,是為了讓這種龐大的自行車道繼續存在的重要力量。


第二,Ubike 作為理解集體行為的好工具。

這當然現在不可能實現,
但如果在每台 Ubike 上放置 GPS 晶片,或者其他感應器,
例如在座墊上裝感應器就可以測量身高甚至體重,
其實就會變成很巨大的資料庫,
可以用來理解這些腳踏車騎士的屬性,
以及他們去過的地方、停留多久等等。


第三,Ubike 究竟造成怎樣的重分配?

這個問題很抽象,涉及許多層面。
已經有報導說,有 Ubike 的地方,房價也可能上漲。
當然還不知道是不是真實的,但 Ubike 或許真的會產生一些影響力。

另一個重分配的問題是,Ubike 究竟替代了誰?
是其他大眾運輸工具被替代了?
還是汽車、機車被替代了?

不知道政府有沒有這方面的評估,
但是長期而言這該是重要的問題。

最後,放在城鄉的議題上,
Ubike 又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新北市的腳踏車系統已經被整併,
其他城市也想開始做 Ubike,
還會有其他影響嗎?


第四,Ubike 的營運機制和系統

我也很好奇,Ubike 的調度是怎麼運轉?
他們怎麼決定,每個地方要放多少架子,
然後,除了找專人開貨車載腳踏車在每個站之間調度之外,
是不是有其他讓不同腳踏車站自動調節的可能性?
另一個相關的營運問題當然是收費制度。

這些問題都牽涉到對於腳踏車騎士集體騎乘行為的了解,
所以非常有趣。


第五,Ubike 其實有非常技術層面的議題值得探究,
尤其當這些技術議題結合社會層面的考量,
真的是很重要的問題。

例如他們如何設計鎖?變速的設計、高度、發亮的燈等等,
如何考量維修、耐用、成本等問題,
這些我不太懂,但我相信從這些技術層面的討論,
可以看見許多 STS 的議題。


應該還有很多有趣的議題,之後再慢慢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