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擁擠捷運上的反省

更新二  2013.02.01





















和那個「輪椅優先停放」的圖差不多時間出現的,
是新版的優先搭乘圖示。

這張照片是捷運文湖線科技大樓站的電梯門,
比較有趣的是,那個「年長者」是後來貼上去的,
這也是我一開始注意到這張圖的原因,
我很好奇底下是什麼。

其實底下應該就是「老人」,
因為在舊的標示裡就是用這個稱呼:























這兩張圖是在捷運車廂裡看見的,
一張就寫到「老人」,
另一張用的「老弱婦孺」則是更傳統的詞彙。

當然,這兩張圖是博愛座的圖示,
和前面那張電梯門上的圖目的有些不同,
所以,在電梯門上的圖,還有行李和嬰兒車的圖示,
不過「老人」和「年長者」的英文都是 elderly,沒有改變,
因此,「年長者」這個詞應該真的是新發展的詞彙,
要逐漸被用來取代「老人」。

因此,有趣的問題應該就是,
這個轉變是「誰」去推動和促成的?
背後的理念和想法是什麼呢?




















這是我在電扶梯旁拍的,
已經是用「年長者」這個詞。

在這個議題下,我比較驚訝的現象其實是「博愛座」的擴張,
在公車上已經可以看見越來越多「博愛座」,
在有些公車上,連那種後門第一排、需要繫安全帶的座位,
也被歸為「博愛座」,這其實不是很合理的安排,
我也不瞭解這種演變的原因為何?

另一個更讓我不懂的是,
連長程客運上都貼上了「博愛座」的標示,
可是長程客運明明是每個人都有座位呀?



























確實,應該要再繼續去考察一下,
「年長者」這個詞的出現和流行,
甚至,和日本的用法有沒有關連,
乃至於「博愛座」的議題,
和整個社會老齡化後的影響等等,就留待之後吧。

最後,再看幾張我在上海浦東機場的照片:




























更新一  2013.01.23

前一陣子開始,
在捷運文湖線的第一節和第四節車廂,
貼上了這個圖案,表示在這一節車廂,
應該要禮讓輪椅或嬰兒車優先進入,
這樣的確是一個進步,
不過在尖峰時段的問題,
可能還需要其他解決辦法,
下次有機會再留意看看。



















----------------------------------------------

正文  2012.10.27


昨天下午快六點,我要從捷運南京東路站出發,到南港展覽館站找 Ling。

自從木柵線變成文湖線之後,尖峰時間的文湖線就越來越可怕,
不僅排隊等車的人變多,已經在車上的人也很多,
所以大概很難只等一班車就坐上車,通常都要多等一班,
但是因為文湖線尖峰時的班距很短,一分鐘就有一班車,
所以對多數人來說,這其實也不是很大的問題,
不過,對某些族群來說,這可能就會造成很大的困擾。

我昨天晚上才意識到這個問題。
我在等車時,同一節車廂的另一條等車隊伍裡,
有一位坐著電動輪椅的女士。
我看見她時,我就意識到,在這個擁擠的情況下,
原先的車廂裡本來就很難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她進入,
如果等到其他乘客都進入車廂,她大概就更難有辦法搭上車。

果然,等到車子來了,其實不少人下車,
接著我走進車廂,之後,因為乘客逐漸往內移動,
又陸續有幾個乘客可以走進車廂,
但這些多出來的空間,還是不足以讓那位坐著電動輪椅的女士進入車廂,
於是她只能待在等車隊伍裡,看著其他排在後面的乘客上車。

在我剛開始等車時,有看見一位捷運站務人員和她談話,
似乎要協助她什麼事情,但後來她說她不需要協助,
所以我也不確定捷運站對於需要較大空間的乘客,
例如這位坐著電動輪椅的女士,或者推著嬰兒車的媽媽,
又或者不太適合推擠的孕婦等等,是否有什麼擁擠時的相應措施。

我在想的是,我當時是否應該做些什麼?
我其實在等車時就設想過,我是否應該在車子一來、車門剛開啟時,
就先站在隊伍門口,請其他乘客先不要上車,
然後請車上的乘客多往裡面移動,空出一個空間,能夠讓電動輪椅進入。

我知道這是合理的、我應該要去做的事。

可惜,當時我沒有這個勇氣,我只是默默就上了車,沒有任何作為。
我甚至不太確定,下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時,我是否會有足夠勇氣。

所以,我得把這件事寫下來,
然後,慢慢在心裡演練這個場景,
或許下一次,我就能夠真的執行這件我認為我應當要做的事了。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摘要:《Dr.南雲年輕20歲的100個習慣》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流行一個新的健康專家。

這大概也是出版社繼續賺錢的方法之一吧,
如果買了一本健康書籍就可以撐十年,
那出版社就都得要倒光了。

於是,最近有好幾本這位日本人南雲醫生的書籍翻譯上市,
我則是透過 Ling 才認識他。

《Dr.南雲年輕20歲的100個習慣》是其中一本書,
有網友已經熱心列出了這一百個習慣:
http://isan613.pixnet.net/blog/post/45243555

這一百個習慣,有些我不太確定,
有些我也蠻認同的,整理列舉在下面:

一、有關運動

南雲醫生的基本主張就是用「勞動」取代「運動」,不要專程運動。
所以在忙碌的生活中,要把握時間讓身體動一動,
走路時就快走、坐著時要抖動小腿、搭電車時只站不坐,
他認為小腿是把血液送回心臟、促進血液循環的重要部位,
所以他把小腿稱為第二心臟。
另外,他也建議,想散步的話就順道撿垃圾、用擦玻璃訓練肩膀肌肉、
沒做完家事前不要去做其他運動…。

除了用「勞動」取代「運動」,他也認為,不要劇烈運動,
因為一生當中心臟跳動的次數有限,
跳越快,就越快消耗完心臟使用次數,哈~

二、有關姿勢

和運動有關的另一個項目是「姿勢」,這我十分認同。
主要分兩點,第一個是站立時要縮小腹、挺起胸膛,
我認為要達成這件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做幾個仰臥起坐,
不一定要做到腹部抽筋,但是只要有運動到腹部肌肉,
就可以感覺到站立時縮小腹的姿態為何。
第二個重要的是,坐的時侯背要完全貼在椅子上,
我一直到使用綁腿帶之後,才真正理解到這個姿勢的美妙之處,
確實,讓背完全緊貼著椅背,比起其他鬆散的姿勢都還要舒服。

三、有關飲食

我認同的是,吃飯六分飽、(雖然太愛吃的我一直無法達成)
不吃肉、吃植物的全部部位、調味降到最低、
要吃甜點就吃少一點但吃最好的,
以及不濫殺生。

我最贊同的是「不濫殺生」,
南雲醫生指的不僅僅是動物,也包括我們所吃的植物,
就是說,要感謝所有奉獻生命給我們食用的生物,
並且盡可能減少這些生命的犧牲。

四、有關生活與壓力

這是我最需要學習的,有好幾項都很有道理:
1. 在討厭的事物中,附加喜歡的事物。
2. 活用「愉快的壓力」。
3. 同時做好幾件事。
4. 不喜歡的人,就不要往來。
5. 親切體貼的人,也是敵人。這指的是那些只會應和、不會提醒的朋友。
6. 感覺遲鈍,較幸福。
7. 心煩時,就清理身邊的垃圾。
8. 做家事,最適合預防失智症。因為做家事需要多工運轉的腦袋。
9. 擁有動手或動腦的嗜好。目的是活化腦袋。

五、有關清潔

這部份我也很贊同。
他主要想強調,不要過份清潔,
所以他覺得,洗澡時,肥皂只要洗毛髮生長的地方就好,
也不要過度洗頭。
但是他倒是覺得,牙齒需要多費心思清潔。

六、有關免疫力和保暖

和過度清潔的道理相同,
他也認為不要一直從營養補充劑去補充免疫力。
另一方面,不要讓自己太溫暖,
這樣才能激發自己身體的機能,
所以他建議洗冷水澡、冬天不要用圍巾。

七、有關睡眠

南雲醫生很酷,他覺得吃完晚餐就可以鑽進被窩了,
而且熟睡會讓煩惱消失,所以心情不好就睡覺,
另外,他建議睡覺時「讓房間全暗,打開窗簾就寢」,
這樣等到天亮時,太陽光就會進入房間,
讓身體受到自然光刺激而起床,而不是一直被鬧鐘叫醒。


----------------

整體而言,這位南雲醫生的說法,
最重要的基礎至少有兩個:
一個是建立在演化和本能的假說上,
所以他的許多主張都會以「遠古本能」作為理由。
另外,也有一些是關於腦部科學知識的推演,
尤其是大腦對「心智」的影響。

這本書其實有很多很有趣的說法,
也提供一些淺顯的圖示,而且每個習慣都短短一兩頁。
因此,有空到書店時,也可以隨意翻翻。




歌曲



敬啟者  正在閱讀這封信的妳
身處哪裡 在做些什麼?
十五歲的我 有著對任何人都說不出的各種煩惱
如果寫封信給未來自己的話
一定能直接了當地坦誠相告吧

現在 像是快要認輸 快要哭出來 好像快要消失的我
到底該相信誰的說話而走下去才好?
唯一的一顆心 不知被割裂幾多次而碎裂
在痛苦之中 仍然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

敬啟 謝謝
我有話想要對15歲的妳說
自己到底是誰 該往哪個方向走
如果不斷追尋的話終能找到答案
洶湧的青春之海 雖然充滿了艱辛
但向明日的岸邊 划著夢想之舟前進吧

現在 不要認輸 不要哭泣 覺得自己快消失的時候
只要相信自己的聲音前進就可以
即使是是成人的我 也會有受傷和無法入眠的夜晚
會在苦澀和甜蜜之中 活在當下

人生的全部都是有意義的
不要畏懼 去孕育你的夢想吧

La la la la la la
Keep on believing
La la la la la la
Keep on believing

現在 像是快要認輸 快要哭出來 好像快要消失的我
到底該相信誰的說話而走下去才好?
現在 不要認輸 不要哭泣
覺得自己快消失的時候
只要相信自己的聲音前進就可以

無論在任何時代 悲傷都是都不能避免的
請展露笑容 活在當下吧
活在當下吧

敬啟 給正在閱讀這封信的妳
衷心祝願你能夠幸福

中文歌詞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0051406461









歌曲背後:http://youtu.be/3rh5aOXHdwk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摘要:《2050 趨勢巨流》(2)


在第二十章,也是最後一章,作者提到幾個預測失敗的原因:

1. 許多趨勢不是線性進行。
2. 改變世界的大多數創新,不是刻意發揮創意去設計而來,因此當然無法預測。
3. 預測者奠基於他們的時代,會預測的大多是在那個時代看來重要的發展。

作者的結論是,悲觀的預言總是不會成真,
世界的發展永遠比悲觀的預言還要好。

如同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我自己則是覺得,
「預測」本身也在影響世界的發展,
所以,悲觀的預測之所以沒有成真,
或許正是因為,「預測」本身改變了人類原本的發展趨勢。

總之,我的意思是,
對於過去曾有的「預測」,與其檢視其是否成真,
不如先去看一看,這個「檢視」是否其實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作者接著也提到「預測」之所以常常報憂不報喜的原因,
第一個是,壞事總是遠比好事有新聞價值。
第二個是,所有的可怕故事都預期人不會改變,
就像火車快開過來,但是人們會不懂得跳開那樣。
這指的是說,如果真的面臨困難,我們會懂得改變、找到新的方法,
不管是新的能源或新的科技等等。

然後,作者開始總結這整本書的「預測」。
當然,我其實無法確定,
作者是否避開了他們提到的三種預測失敗的原因。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看來,很少有人的思考能夠真的脫離其所立基的時代。

不論如何,作者的結論是,未來會「更便宜」。這歸功於全球分工環境。
相當經濟學式的思維。

作者有具體提到的會更便宜的兩種事物。

1. 能源

更便宜的能源會來自太陽能和天然氣,以及更安全的核能。
作者同時認為,風、木材和水力不會有競爭力和發展性,
因為需要太多土地,但是土地會愈來越珍貴。

2. 生物科技

這包括使用幹細胞修補器官,以及使用疫苗和病毒基因療法來治療癌症。
作者另外也提到,癌症的死亡率經過年齡調整後,在目前這十年間已經開始下降,
這指的是,扣除掉人口老化造成的癌症死亡,
我們其實沒有越來越容易因癌症而死亡,
癌症對我們的威脅沒有越來越大。
因此,到了 2050 年,應該可以預期癌症的死亡率降幅更大。

作者另外提到,通訊技術和運輸成本在四十年後,大概不會大幅下降,
換言之,沒辦法期待會有越來越便宜的飛機載我們環遊世界。

接著,作者花了一些篇幅討論,「政府的服務會不會越來越便宜?」
(這讓我想到最近有關國營企業的討論)
不過這一整段,我不太能瞭解完整的論證就是為何,
大體上看來,應當是,政府的服務不會越來越便宜。

最後,作者提到,「更為永續的未來」。
這指的是,作者認為,「比較現代的生活風格,反而更節省資源的運用」,
地球事實上有可能在承載 90 億人口的情況下,卻不會對野生動植物有負面衝擊。
因此,「生態會大量的恢復」。

最後這一段的論述的確和常理大不相同,
作者在書中有提到他們的理由,
在我看來,他們的理由主要奠基在兩個預設之上,
一個是以「量」為衡量標準,
換言之,對作者來說,哪一種植物會存活、哪裡的森林會被留下來或重新復育,
不是最重要的事,至少整體的量會比現在更好。
另一個基礎是,科技的進步會讓「生物多樣性」維持在一定水準,
我們有可能復育瀕臨絕種或已經滅絕的動植物。

少了這兩個預設,作者的立論大概不會成立,
因此,他們設想的「生態大量恢復」,
和關心生態環保的團體所關心的「生態」大概不是同義詞。

--------------------

這就是最後一章了。

對我來說,整本書我感興趣的,
一個是他們推論時所奠基的數據,
這些數據即使抽離脈絡來看都十分有趣,
也等於是提供一個數據蒐集的索引。

另一個是作者的推論方式。
書中的討論其實不會虛無或空泛,
經濟學人雜誌的作者們有他們思考的方式和推論的邏輯,
因此,這也是看見他們如何思考的好機會。

大概就是這樣,
接下來就要回到第一章,從人口的發展開始,
這基本上也可以說是所有其他預測的重要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