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廣宣時間 ─ 喜願本土黃豆


對不吃肉的人如我來說,大豆簡直如衣食父母,
我愛吃各式各樣的豆製品,豆腐、豆皮、豆漿等,
不過,雖然台灣素食人口不少,豆腐也是很常見的食物,
但令人驚訝的是,台灣的大豆全部都是進口的。

進口的大豆有一些很曲折的故事,
早期台灣只進口「飼料級」的大豆,而且運送的品質不好,
後來有一些廠商慢慢努力,例如,直接在國外農場契作大豆,
然後用冷凍設備運送大豆等等,讓台灣能吃到的大豆品質越來越好。

名豐豆腐傳貴豆腐豆之坊
是我知道的比較好的豆腐、豆漿廠商,網路上也可以找到非常多介紹,

但總之,當我看見有在台灣種的大豆,只能說是興奮地無以復加了!

詳情就在這裡:喜願本土黃豆

根據文章的介紹來看,今年生產了 1 公噸的黃豆和 11 公噸的黑豆,
(黃豆和黑豆都屬於大豆的一種)
相較於每年進口的 250 萬公噸,簡直像是沒有一樣,
不過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開始。

喜願黃豆 500 公克 100 元,名豐的黃豆則是 600 公克 90 元,
這樣比起來的話,其實喜願黃豆還是有競爭力的!
如果有在買黃豆的人,可以考慮支持一下。

----------------------

我的想法很簡單,過去我們在計算成本的時候,
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常常會把「運輸成本」忽略,
例如開車去某個地方買名產之類的,
但隨著石油的價錢越來越高,「運輸成本」遲早會變成不可忽略的支出,
所以,即使現在在台灣種植這些作物的成本可能比較高,
但是遲早有一天,長途運輸會變成不可承受的負擔。

所以現在就要開始未雨綢繆了,
尤其是「大豆」,這真是太重要的食物了~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萬芳,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 / 我們不要傷心了



------------------------------------

最開始認識萬芳,其實是很久已前在 KTV 裡聽朋友唱她的歌,
但一直都沒有主動想要去找她的歌來聽。

直到前年,偶然間聽見了這首歌:我們不要傷心了
那一陣子一個很好的老朋友離開人世,
這首歌的 MV 從最一開始的旁白開始,
就完全打在我的心上,於是那時候馬上就掉眼淚了。

後來更喜歡的是同一張專輯裡的另一首歌:
我們不是永遠都那麼勇敢
這首歌一開始的旋律似乎有點悶,
但是卻讓歌詞更容易吸引人。

以前一個朋友跟我說,
她覺得劉若英雖然歌聲沒有很特別,
但是她有一種特殊的唱歌的「口氣」,
會讓人更容易進到歌曲裡去,大概就像是說故事那樣吧。

那時侯我不是很懂她的說法,
不過在聽萬芳的歌時,我似乎漸漸瞭解她的意思,
萬芳的歌詞很淺白,但是卻很剛好都說進了心裡,
就像「我們不是永遠都那麼勇敢」這首歌這樣,
聽著聽著,就會得到安慰,然後重新獲得力量。

整張專輯都很好聽,
另一首我特別喜歡的是她往月亮走
或許是因為曲子改編自我也很喜歡的 Celtic 音樂。

-----------------------------------

從歐洲回到台灣,在注意張懸的新專輯同時,
驚喜地發現萬芳也出新專輯了。

我從 INDIEVOX 上買到了數位版的十一首歌,
很是高興,在這裡,http://www.indievox.com/disc/4898
我也看了每首歌的音樂故事,
影片裡紀錄的是萬芳在製作音樂時、和樂手們討論的過程,
看完後,會對每首歌有更多瞭解。

我覺得這張專輯比前一張好。
雖然已經沒有那種可以直接招喚心底傷痛的歌,
但每一首歌都很特別,
還是一樣用淺白的歌詞,(即使不是她寫的詞)
像是說故事那樣,說著一個一個生活中、生命裡的故事
可以看 KKBOX 的介紹,那是我目前看到最完整的簡介。

這一張專輯,幾乎每一首歌我都很喜歡。

阿茲海默 真的就是一首關於失智症的歌曲,
我看過許多有關失智症的電影,但是沒聽過相關的音樂。
這首歌背後也有故事,但即使不知道故事,
光聽見中間萬芳的嘶喊,還是可以感受到那種痛苦。

可是我還是學不會 很像是「我們不要傷心了」的續集,
聽來還是令人想要掉淚。

恩....,總之每一首都很好聽,沒必要細說了。

-----------------------------------------

順帶提一下,我已經很少買實體唱片,
因為我後來意識到,我完全不是一個會保存 CD 的人,
再精緻、用心的 CD 包裝都一樣。
於是我盡量買合法的數位版本歌曲,
在台灣,INDIEVOX 是很好的管道,可以買到好的獨立音樂,
我在上面買了不少歌曲,包括之前我很喜歡的吉尼和克里斯
還有我最愛的 Tizzy Bac。

這是風潮音樂的網站:
http://www.muziu.com.tw/wind/00.html
他們也有賣數位版的歌曲,
我之前在上面買了以莉高露的專輯,真的很好聽,
上面還有小娟&山谷裡的居民,這是我下次要買的。

如果是國外的網站,我常使用的是這個:www.cdbaby.com
我在這裡買了不少台灣找不到的音樂。

--------------------------------------------

同場加映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有機食物」與「營養素」


更新一

這個議題有不少後續討論,所以我不得不更新一下。

在報導之後,有幾個後續評論和報導:


The Organic Fable
主要在支持這個研究發現,但裡面的論點有些我真的不能認同。

Fewer Pesticides Make Organic the Safer Choice

Stanford Organic Food Study: Amidst Pushback, Co-Author Acknowledges Limitations
這兩篇文章,大概分別算是 NYTimes 和 HuffingtonPost 的讀者回應。

然後,NYTimes 在 Room for Debate 組織了一個討論:
Is Organic Food Worth the Expense?
他們找了五個人,寫了五篇簡短的文章,來自不同觀點。
然後,在 FB 上也有讀者的討論。

今天我也看到另一篇 HuffingtonPost 的評論: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e Is Not Conventional
--------------------------------

我看了引發爭議的論文原文了,不過我想,整個討論已經溢出這個論文的範圍了。

之後我會再做一點整理。


========================

正文

最近在健康飲食的範疇中最熱門的新聞,
是一個有關有機蔬菜是否有比較「營養」的討論。

新聞其實沒有多說什麼,因為這種論述和研究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
但新聞的確反映出各式各樣的立場。

這個新聞主要來自一個剛發表的研究:
Are Organic Foods Safer or Healthier Than Conventional Alternatives?: A Systematic Review

這個研究其實是一個 systemic review (meta-study),
就是整理過去很多類似的研究,然後做一些綜合評斷和分析,

裡面整理了超過 30 個過去的研究,
可以想像,那些研究剛發表時或許也引起一些討論,
所以這種新聞可能真的反覆出現不知道幾次了。
(當然,還是要查一查才能確定到底多頻繁出現。)

--------------------------------

其實,一個研究就只是一個研究成果,
距離被科學社群認定是「科學事實」,還相距很遠,
但越來越多特定的一個研究被媒體拿來寫成新聞,
然後這個研究就脫離了科學脈絡,自己成為一個可以發揮影響力的「事實」了。

話說回來,是不是「科學事實」其實也不是很重要,
能夠「產生特定的實質影響力」可能才是更值得關注的,
我也知道,好像有越來越多研究會在發表時有記者會之類的,
我其實不是很瞭解,這種科學社群和媒體的互動,是否確實產生某些轉變,
內在的動力又是什麼?但這可能是需要關注的議題。

言歸正傳,這個研究發表在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我不瞭解這個領域,如果根據 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總之就是一種量化指標),
這個期刊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這個領域中,應該算是重要期刊,
大概僅次於很著名的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著名」的意思就是,我其實不瞭解這些期刊的內涵,只能依此評斷。)

-----------------------------------------

底下是一些新聞整理:

NYTimes 的報導比較全面,可以參考。
Stanford Scientists Cast Doubt on Advantages of Organic Meat and Produce

News about "organic food" collected by Google News:
美國  http://ppt.cc/C-oR  


這是我唯一看到的不同取向標題:
Organic Produce Reduces Exposure to Pesticides, Research Confirms

這是我看到最狠的標題,而且居然是出自 Food Safety News:
Organic Food Not Proven Healthier or Safer, Study Finds

也有媒體去訪問了 Michael Pollan,他的說法跟他的書差不多:
Michael Pollan Responds to Study Finding 'No Significant Health Benefit' to Organic Food


關於新聞標題制定的批評
Organics Headlines Miss The Boat on Pesticides, Antibiotic Resistance, Humaneness

-------------------------------------------

這個新聞的內容真的不太新穎,
而且我還沒有讀過原始論文,所以也不能說什麼。

不過這次新聞主要引起一個討論,
有些人覺得,媒體的標題太過偏頗,
不強調有機蔬菜的農藥比較少,而僅強調有機蔬菜「沒有比較健康」,
這裡的「沒有比較健康」,指的其實是「沒有比較多營養素」。

有人把這個現象連結到 "Big Food",就是那些巨大的食品廠商,
喔,這也是我這次新學到的單字。

支持有機蔬菜的人,例如新聞下面的評論或者報導裡訪問的人,
通常都會強調,「健康與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
「農藥比較少」,而且對環境比較友善,才是有機蔬菜的關鍵。

老實講,這種新聞不會產生什麼新的變化,
不同立場的人不會因為這種新聞而產生動搖。
但從這個新聞的確還是可以看見一些有趣之處。

其實我不覺得媒體的標題有很大的問題。

在這裡,有兩種相反的階序。

在那些支持「有機」的言論中有一個隱含的立場,
他們覺得「健康」只是個人的事務,更重要的是,其實是有關生態、環境,
這些更高層次的問題。
所以在標題制定上,應該關心「含有較少農藥」這件事,
不該是「營養素的多寡」。
「農藥」和「健康」的關係在這裡比較有爭議,
是因為即使是那些傳統農業的蔬菜,含有的農藥也沒有超過美國政府制定的標準。
(當然,這些標準什麼的,都可以再討論,但是牽連太遠。)

總而言之,大概就是,「人的健康」 ==> 「地球的健康」

但如果認真想一下「有機農業」的基本定義,就會發現,
「沒有農藥」這件事,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是「有機」的基本定義之一。
所以,如果到了今天,我們還需要關心,
「有機蔬菜是否真的含有較少農藥?」
對於有機農業而言,這其實是很荒謬的發展趨勢。

但是「有機農業」的定義中,其實真的沒有包含對「健康」的預設,
這基本上的確是人類的「想像」,
這種「想像」有很多有趣的歷史發展和轉折,
這裡的「想像」不是「虛假」之意,只是說,
這的確是透過其他社會因素或力量而造成的一種想法,
不在「有機農業」的定義之中。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應該是,
「地球的健康」 ==> 「人的健康」

所以,「有機農業」和「人的健康」的關係,
的確比較是一個不確定的問題和新聞。

-------------------------------------------

但老實講,有關「有機蔬菜」和「人的健康」的關係,
這個問題大概遠不是這種研究可以解決的。
裡面牽涉到太多不同面向的爭議。

1.
第一個最基本的爭議,
是「營養素」和「健康」的關聯性。
我已經讀過很多有關營養學的不同研究,所以,
雖然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我確定這是一個「問題」。

2.
「植物的栽種方式」和「營養素」的關係,
這是另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
這牽涉到「有機」的各種定義和理念,
也引出「工業化有機農業」這個越來越被重視的議題。

一位法國學者的書,有很多具啟發性的相關討論,
而且提供了另外一種操作的例子:
我的餐盤,我的健康,我的星球

他認為「有機」不一定可以帶來「營養」,
但是確實有一些耕作方式可以讓植物有更多營養。

他的看法和一般台灣的健康飲食推廣者大概不太相同,
但是我倒認為,可能比較容易被一般大眾接受。

3.
即使略過有關「營養素」的議題,
「有機蔬菜」還是可以和「健康」有關連,
許多健康飲食的推廣者會使用「能量」這個詞,
用比較粗淺的說法,基本的意思大概就是,吃了「強壯」的植物,
人才會變強壯。
而且,跳出了西方醫學和營養學的觀點,
其他醫療體系會有不同的方式來看待這種有機食物。

4.
最後,還是必須提一下,
「沒有農藥」和「有機」之間的關聯。

我剛剛才看到這一期天下雜誌的專題:
糧荒?科技大亨瘋植物工廠
前幾天還剛好就有一個朋友跟我提過類似的東西:
http://www.pacific-group.com.tw/
http://uni967.blogspot.tw/2011/04/blog-post_1760.html
類似的討論,我也在一次吃飯場合中聽見某個清大理工背景的教授說過。
總而言之,就是使用科技控制各種環境變項,使得植物能達成最有效率的生長。

我承認,這不是我很喜歡的概念。

但撇除我的喜好,現在的問題是,這種蔬菜是不是「有機」的蔬菜呢?
這種不使用農藥的蔬菜,和田裡種出來的蔬菜,有什麼差別呢?

換言之,我只是想指出,關於「有機蔬菜」,不能只關心「有沒有農藥」,
只關心這個問題會導致一些比較侷限的視野,
至少已經可以看見三種,一種就是這種科技化的種菜風潮。
和這個類似的,是工業化的有機農業。
另一類討論,則是會一直強調,
「台灣的土壤早就都被污染了,根本不可能有『有機』」

不過,總之這大概都可以說是不同的理念,我也還需要對它們更多的瞭解才行。

而且關於什麼是好的種植方式,真的有很多更細緻細微的討論,
這些都牽涉到種種不同的栽種理念。
例如有人很強調「太陽」的重要,反對搭溫室種蔬菜,
也有人不使用性費洛蒙抓蟲,傾向用別的方式處理蟲害問題。
這些都只是我淺薄所知的一點例子。


5.
還有很多值得關心的,我其實也沒有資格再多說什麼。
只能推薦這個網站:http://www.newsmarket.com.tw/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單國璽樞機主教的文章


掏空自己 返老還童 登峰聖山

耶穌會在培育自己的會士以及聖職人員方面素負盛名。藉著聖依納爵的神操和經驗豐富的神師,不但給受培育者奠下堅強的神修基礎,而且在 服裝儀容以及待人接物處世的禮儀和態度等細節都非常注意。加入耶穌會將近70年,聖依納爵神修的大原則和精神以及待人接物和處世的禮儀態度等細節已漸漸和我的日常生活整合,並且已漸漸形成一種意識:自己既是會士又是聖職人員,對外則代表 耶穌會和教會,對內則負有牧靈及領導教友福傳的責任。靈修培育、品格修養、責任感、榮譽意識、學問的追求、做事的認真、重視效率等,甚至整個人生的目的,按照聖依納爵的原則,都是為「愈顯主榮」和「拯救更多人靈」。這些都是「愈顯主榮」和使人接近天主的工具及墊腳石。但是脆弱的人性有時讓人忘記真正目的,而將達成目的工具當作目的追求,以增加自己的聲譽、權威,受到別人的敬重。如果這樣質變,這些工具不但不能引人達到「愈顯主榮」目的,而且變成了接近天主以及和十字架上「掏空自己」的耶穌結合為一的絆腳石。
加入耶穌會將近70年,每日祈禱、行神業,尤其晉鐸後,每日舉行感恩祭,感覺和天主相當接近。但是和胸膛被長槍打開,「掏空自己」(斐理伯書第2章第7節),赤身露體,一絲不掛地懸在十字上垂死的耶穌,卻有一段距離。我只能站在距離祂三個台階的地方,哀傷地觀望祂,卻無法上到山頂祂的十字架傍陪伴祂。在日常祈禱中,尤其在每年的避靜中,多次反省檢討。但是找不出真正的原因。感謝天主給我一個好機會。最近一個月,因治療宿疾,必須住院。住院期間有充足時間祈禱和反省上述問題。在祈禱時,「掏空自己」、胸膛敞開,一絲不掛,赤身露體懸在十字架上垂死耶穌的形像時常出現。同時也有聲音說:「掏空自己,就能登上加爾瓦略山頂,和掏空自己的耶穌接近,並且和祂共融結合為一。」
上述的異象和聲音使我恍然大悟:原來我穿戴的服飾太多太重;耶穌會先賢所創造的偉業和榮譽、聖職人員的道袍、主教的權戒高冠、樞機的紅袍禮服等,將我整個人包裝得一層又一層,以致使我失去了原形。並且這些服飾已和我的日常生活整合,將其脫去,談何容易。人做不到的,天主做得到。最後只有求天主伸出強有力的援手為我脫下這些沈重的服飾。天主略施小技,和我開了幾個玩笑,捉弄我一下,讓我出了幾次醜,就把我的問題徹底解決了。前三次醜事記憶猶新,分別記述如下。6月底,因肺部積水住進高雄聖功醫院。次日,醫生讓我吃了一種強烈的利尿劑,以便將肺部積水排出。我毫不知情,否則我可以換一下做彌撒的時間。正在舉行聖祭時藥性發作。開始我強忍,讀經後褲子已尿溼一半,不得不去洗手間,去時地板上也撒滿尿水。這是晉鐸57年來,在舉行彌撒時第1次發生這樣的糗事,使我的尊嚴和顏面盡失,在修女和醫護人員面前,真感到無地自容。這是天主治療我虛榮心的開始。
2次出醜是由高雄轉到台北耕莘醫院後發生的。因為兩天沒有大便,醫生讓我吃一些瀉藥。當天半夜,藥性發作,便叫醒熟睡中的男看護攙扶我去入廁。剛進入化粧室,還未到馬桶前,糞便不自禁地撒在地板上。男看護不小心踏上一堆糞便。半醒的他滿腹不高興,一邊用水沖自己的拖鞋和地板上的糞便,一邊嘟嚷了許多我聽不懂的話。最後他將我弄髒的睡衣脫下,讓我赤裸裸地坐在馬桶上,用水沖洗我兩腿上的糞便,同時如同大人訓斥小孩子一樣,教訓我這個九旬老翁:「離馬桶兩三步,你都忍不住!給我添這麼多麻煩!以後再有同樣情況,要早一點告訴我,幫你早一點下床入廁!……」這時我感覺自己好似剛滿週歲的小孩子,無言以對。他的每句話猶如利刃,將我90年養成的自尊、維護的榮譽、頭銜、地位、權威、尊嚴等一層層地剝掉了。清洗完備,他攙扶我躺在床上之後,他自己很快呼呼入睡。我卻非常清醒,有脫胎換骨的輕鬆感。現在胸腔被打開,「被掏空」、赤裸裸懸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又在我腦海中出現,向我微笑,示意和祂接近。我這時感覺自己身輕猶如一隻小袋鼠,一躍便跳到聖山頂十字架下。再一躍,兩隻前掌已爬到耶穌雙足上。這時仰首看到耶穌還在微笑,並將肋膀聖傷打開,示意叫我跳進去。小袋鼠再一跳,便進入了耶穌洞開的心房中,猶如回到母袋中一樣。感覺在這裏最安全,最溫暖,完全被耶穌的無限大愛所包圍,感到無限的滿足與幸福。這時,我的理智雖然清醒,但是我也分不清自己是在祈禱或是在做夢。次日早晨那位男看護還是畢恭畢敬地照顧我,好似不知夜間那件不愉快的事。感謝天主利用那位男看護不但治癒了我心靈的宿疾,使我煥然一新,恢復了兒童的純樸、天真、謙卑……,而且也治療了從小養成的羞怯,絕對不要人看到自己赤身一絲不掛。自從那夜被脫去睡衣沖洗糞便以來,這種羞怯已完全消失。現在我纔真正了解耶穌所說的: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子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入天國(《瑪竇福音》第18章第3節)的意義。
3次出醜是兩個星期前。那時我剛住進耶穌會的頤福園內。因為腳水腫,早飯後,醫護人員在我不知情下,讓我吃一種強烈的排尿劑。但是那一天上午930分我必須去耕莘醫院接受放射性治療。一個排尿器具都沒有準備。在去醫院的途中藥性發作,強忍了10分鐘,但終於不能再忍下去,便尿溼了半條褲子和輪椅上的坐墊。到了醫院後又要排隊入廁時,又有尿液排出,褲子更溼。就這樣上了腫瘤科放射台,醫護和技術人員看得很清楚,這時的我,連最後的一點尊嚴也喪失了。其實九旬病翁一生所累積的榮譽、頭銜、地位、權威、尊重、敬愛等,對於牧靈、福傳、拯救人靈、愈顯主榮,雖然有了不少助益,但是有時,至少在下意識裡,讓他自滿,洋洋得意,有時甚至成了他追求的目標。如此,這些「愈顯主榮」的墊腳石,反而成了他親近「掏空自己」一絲不掛懸在十字架之耶穌的絆腳石。
感謝仁慈天父用大能強力的手,將我從靈修途中的泥淖中拉出,並將絆腳石為我變成墊腳石。感謝「掏空自己」的天主聖子收納我,容許我和祂親密接近結合,甚至讓我猶如小袋鼠一樣,隨時可以鑽入祂肋膀的聖傷內。感謝天主聖神用強烈的勁風,摧枯拉朽,將我這棵老樹枯枝上所留下幾片阻礙我和「掏空自己」之殘葉吹得淨盡,連從小養成的羞怯及矜持自尊的性格也吹得無踪無影,使我煥然一新,返老還童。
上述的親身經驗,使我領悟到靈修生活中三項重要事實:(一)如願和「掏空自己」或「使自己空虛」”HE EMPTIED HIMSELF(《斐理伯書》第 2章第7節),一絲不掛,懸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親密接近,結合為一,就必須仰賴天主助佑先「掏空自己」。(二)慈愛的天主有時也給人開玩笑,讓人出幾次醜,就能治癒心靈的宿疾,清除靈修途中的障礙及絆腳石,甚至改變人自小養成不利靈修的積習。(三)返老還童,讓身患絕症的九旬老翁,在數天內回歸兒童時的純樸天真無邪,掃除多年積累不利靈修的習性。這事為人是不可能的,但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瑪竇福音》第19章第 26節)。耶穌所說的: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子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入天國(《瑪竇福音》第18章第3節),確實是靈修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條件。        
           2012731日 聖依納爵慶節 完稿於頤福園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動物用的抗生素


昨天,美國的 NYTimes 有一則新聞:
Farm Use of Antibiotics Defies Scrutiny
這則新聞裡面有一些有趣的訊息,大概的故事是這樣:

1.
A ferocious germ resistant to many types of antibiotics had increased tenfold on chicken breasts, the most commonly eaten meat on the nation’s dinner tables.
based on samples from just 171 breasts, an infinitesimal fraction of the more than eight billion birds raised and sold as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every year.

雞胸肉裡的細菌有抗藥性,這個狀況在今年增加了十倍。
文章裡沒說,「十倍」是和哪時候相比。
不過,這個數據只來自 171 個樣本,但美國人一年吃了 80 億隻禽類(birds),
所以可信度不高。

2.
“The single biggest problem we face in infectious disease today is the rapid growth of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Human use contributes to that, but use in animals clearly has a part too.”

difficult to document the precis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utine antibiotic use in animals and antibiotic-resistant infections in people

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其實是有關人體的健康。
文章引用的說法指出,在美國面對的最嚴重的傳染病,
其實是「抗藥性的快速增長」。
同時,這個說法也認為,雖然人們對抗生素的使用讓這個現象增加,
但是,動物使用的抗生素必然有造成某些影響。

不過,如同文章中強調的,
還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把「動物使用的抗生素」和「人體的抗藥性」連結起來。

也就是說,有些人會擔心,我們吃了注射抗生素的肉類,
會不會因此造成人體產生一些抗藥性,以致於生病時變的難以治療。
但這個問題還沒有科學上的答案。

3.
The scale of the problem became clear in 2010 when the F.D.A. began publishing total pharmaceutical company sales of antibiotics for use in animals rais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It turned out that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antibiotics produced went to animals, not people.

Eighty percent of the antibiotics sold in the United States goes to chicken, pigs, cows and other animals that people eat, yet producers of meat and poultry are not required to report how they use the drugs.

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一直沒辦法被正確評估,
因為對於動物使用的抗生素沒什麼具體數據。

一直到 2010 年,美國政府才透過藥商的資料,
獲得了「sales of antibiotics for use in animals raised for human consumption」的數據,
就是「養來給人類吃的動物所使用的抗生素的銷售紀錄」。

這個數據乍看之下的確蠻嚇人的,
在美國,包括人體或其他所有方面使用的抗生素中,有百分之八十是給這些動物用去了。
當然,對某些人來說,這代表的是,這百分之八十的抗生素最終就是到了人體身上,
但問題可能沒辦法那麼化約。

文章中就提到,除了銷售紀錄,美國政府其實不知道,這些抗生素到底怎麼使用。
搞不好都被丟掉了啊,或者都被農場主人吃掉啦,或者有其他用途也不一定。

而且,百分之八十這個數字,因為沒有其他相對照的數據,
看起來很可怕,但其實不能真的代表什麼。

當然,這的確代表,畜牧產業消耗的資源又多了一種,
如果都不要養這些給人類吃的動物,就少了百分之八十的抗生素消耗,
從比例上來說,無論如何是蠻可觀的。

4.
“It’s like facing off against a major public health crisis with one hand tied behind our backs,”

Another problem is that regulatory responsibility is fractured. The F.D.A. regulates drugs, but agriculture is the purview of the federal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lso has a role.

the plan to require animal producers to get prescriptions for certain antibiotics “an important shift.”

文章中提到政府的無能。用了一些描述,也提到權責分散的問題。
最後則指出,目前最重要的、已經在推動的下一步計畫,
就是要求農場在購買一些抗生素之前,必須經過獸醫師的處方。
我想,這可能有一些作用,但也可能則是製造另一個更龐大的共犯結構。

不要忘記,如果百分之八十的抗生素是賣給了畜牧業,
那畜牧業應該至少是藥廠的重要金主,
如果這兩個龐然大物早已結合在一起,恩......。


5.
in July the 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 argued that its members should not be required to report on antibiotic prescriptions for their animals because it would add complexity.

In 1977, the F.D.A.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begin banning some agricultural uses of antibiotics. The House and Senate appropriations committees — dominated by agricultural interests — passed resolutions against any such bans, and the agency retreated.

真的不能忘記肉品工業的力量。文章提到,牛肉的組織不想提供處方報告。
也提到 1977 年的一個政策,因為農牧業的利益而被阻擋。

如果讀一些過去的歷史研究,這種例子其實太多,
應該說,我們(不是我,是生活在美國的人,還有要吃美國肉的人)早就應該直接「預設」,
所有營養衛生健康等等相關政策中,這些利益團體一定一定一定都會參一腳,
畢竟,站在他們的立場來看,這也是他們的「職責所在」吧。

附註:Huffington Post 直接轉引了 NYTimes 的這篇新聞,
然後下了一個新標題:Use Of Antibiotics In Animals Raised For Food Defies Scrutiny

----------------------------------------

這只是一則新聞,其實不能代表什麼。

不過前幾天,才出現另外兩個相關的、引起更多注意的新聞,
這些新聞來自兩個研究。

一個是:嬰兒太早使用抗生素會導致肥胖。
另一個是:畜牧業使用的抗生素會導致人體肥胖。

根據這個報導,這兩個研究是來自同一群NYU的學者,
主要的研究者應該是他,Martin J. Blaser

我還沒有看過兩個研究的原文,原文在這裡:
Infant antibiotic exposures and early-life body mass
Antibiotics in early life alter the murine colonic microbiome and adiposity

Martin J. Blaser 的實驗室網頁,裡面也有一些資訊:
http://www.med.nyu.edu/medicine/labs/blaserlab/index.html


----------------------------------------

最終,我好像應該思考一下台灣的現況,
不過我對台灣的現況其實瞭解不多,
再繼續看看吧。

----------------------------------------

我終於知道那篇新聞哪裡奇怪了,
因為在文章裡找不到數據的出處,
這種電子版本的文章,應該都會附上數據的出處才對。

所以找了一些補充資料,不過那個「十倍」抗藥性的數據也不知道在哪裡,
而且這個議題已經遠超過我能夠掌握的了。

2010 年的新聞:Animals Consume Lion's Share of Antibiotics
2011 年的新聞:Most U.S. Antibiotics Go to Animal Agriculture

FDA 的數據:Animal Drug User Fee Act (ADUFA)
相關新聞:FDA may gather more antimicrobial data

Animal Drug User Fee Act 應該是最新的發展,不過先留著,以後又再遇到再說吧。

哈~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some issues about technology


Online / Offline


Lift App Reveals The Things We All Do Badly (For A Change)

Turn Off the Phone (and the Tension)

The End of the Offline World as We Know It?

The IRL Fetish




Networks of Future


Human hotspots – wireless for your body

歐洲行,第四天,Heidelberg -- Thun


我決定要改變紀錄的順序,因為我猜想,我大概沒辦法完成全部的紀錄了,
所以應該還是要從比較重要的日子紀錄起才對。

最重要的日子當然是婚禮和婚禮之後的歡樂行。

老實講,我不認為我應該用文字將婚禮記錄下來,
因為不管怎樣的描寫,大概都無法真實呈現出那一天的夢幻氣氛,
不過,有鑑於我的記憶力真的是越來越差,
留下一些「關鍵場景」,或許在日後真的可以幫助我回想那天的場景和感覺。

在進入婚禮的描寫之前,整個故事一定要從 8/7 說起,
那一天是我們三個人抵達 Thun 的日子,也是我到歐洲之後經歷的最大挫敗。

-------------------

8/6 晚上,我們是住在 Heidelberg 的一個青年旅社,
8/7 一早,大概六點多一些,我就起床把前一晚吃剩的義大利麵吃完,
義大利麵是失敗之作,不過也是我在歐洲行中唯一一次有機會自己煮食物,
回想起來,其實還是很感動,
而且下次如果再去歐洲,我一定要多找可以自己煮飯的青年旅社,
因為自己煮真的省非常非常多。
關於採買和煮飯的經過,還有住在這家 Hostel 的心得,
就等到 8/6 的紀錄再說吧。

總之,吃完義大利麵之後,我就留在餐廳裡讀 paper,
一些我帶到歐洲去、為了修改論文而閱讀的期刊文章。
有一些住在 Hostel 當中的旅客也很早起,來來往往,
見到面就點個頭打著招呼。
後來 Piers 和 ChunTe 起床,就和前一天一樣,
去用了 Hostel 的早餐。

Hostel 的早餐是一個人 3 歐元,我那時候其實覺得很貴,
然後再想到最後幾天在 Paris 飯店的 14 歐元早餐,
對整個行程之中的轉變,其實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荒謬之感。

-------------------------

從 Heidelberg 到 Thun 的交通,我們討論了好幾次才確定。

原先的計畫是要用 Baden-Württemberg-Ticket 從 Heidelberg 到 Basel,
這是 Baden-Württemberg 的邦票,價錢很便宜,
一個人 21 歐元,三個人則是一共 29 元,
可以在一天以內免費搭乘邦內的火車,
但是用這種邦票只能搭區域列車,所以不能搭比較快的 ICE、IC、EC 等等,
這樣光是從 Heidelberg 到 Basel 就會花四個多小時。

不過如果是時間比較短的車價錢又貴上許多,
一個人要超過 50 歐元,三個人就是 160 歐元以上,
和 29 歐元相比實在差異很大。

所以基本上真的就是時間和經費的抉擇。

最終我們是選擇搭比較快的列車,早一點到 Thun。

這裡還牽涉到另一個考量,
因為在德國國鐵 DB bahn 網站上直接查 Heidelberg HBF(Hauptbahnhof / 中央火車站)
到 Thun 的票價是 95 歐元左右,
也就是說,從 Basel 到 Thun 的票價要約 40 歐元,
但是在瑞士國鐵 SBB 網站上查到的價錢是 25 瑞士法郎,也就是大概 21 歐元。

當時我猜測,應該是要到了瑞士火車站買車票,就可以買到便宜一點的車票。
於是我想說,那就先買從 Heidelberg 到 Basel Bad Bf 的車票,
Basel 有兩個車站,Basel Bad Bf 是瑞士和德國的交界,
也是地圖上 Baden-Württemberg-Ticket 可以使用的邊界。
我想說到了那裡再買到 Thun 的車票,應該就會比較便宜吧?

於是我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個是,直到了 Basel Bad Bf,我們才發現,經營車站的居然是 DB Bahn,
我們找不到任何 SBB 的窗口,自動購票機也都是 DB Bahn 的系統。
第二個是,後來即使我們想辦法到了 Basel SBB,
我們在 SBB 購票系統上買到的仍然是比較貴的車票,
從 Basel SBB 到 Thun,一個人要 47 瑞士法郎,也就是 40 歐元左右,
和 DB bahn 上查到的價錢就差不多了。

最終,我們總共買了四種票:
1. Heidelberg Hbf -- Mannhein Hbf 的 S-bahn 90分鐘單程票,4.9 歐元 / 1 人。
2. Mannheim Hbf -- Basel Bad Bf 的 IC 車票,153 歐元 / 3 人。
3. Basel Bad Bf -- Basel SBB 的輕軌電車單程車票,3.4 瑞士法郎 / 1 人。
4. Basel SBB -- Thun 的 IC 火車票,47 瑞士法郎 / 1人。

----------------------------

於是,早上八點多,我們整理完畢,就拖著行李展開行動。

再說個題外話,我的同伴正在樓上餐廳用早餐時,
我在 Hostel 的客廳遇見四個女生,他們也是來自台灣,
當天也要 checkout,但我忘了他們要往哪裡去。
我想這個 Hostel 應該有不少台灣人住過,
因為在網路上可以找到不少中文評價。

已經忘了我們是搭幾點的車到 Mannheim,
但車票上顯示,我們是早上 8 點 55 分買的票。
只記得買票時也遇到一些挫折,
因為當時我們不知道 S-Bahn 的單程票其實不能買確切班次,
就是買了票,然後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使用,
應該是花了一陣子才搞清楚這件事。

在 Heidelberg 等車時,我們在車站逛了一下,
根據我寫的支出紀錄,我應該買了明信片和郵票,
但已經想不起來,我是哪時候寫了明信片又寄出去了....
現在還有印象的,是我買了一本德文雜誌,Philosophie,
因為這一期的專題就是 Karl Marx,雖然完全看不懂,
但不小心手滑就買啦~只能說,我對買書的克制力實在太低。
而且這本雜誌就放在書店中明顯的雜誌區,
還有許多其他科學類的雜誌也放在一起,
我也希望台灣書店裡有一天也能有這麼多特別的雜誌。

已經忘了到達每個車站的確切時間,
只知道下午一點多,我們抵達 Basel Bad Bf,
然後四點多一些抵達 Thun,
途中,如同上面提及的,在 Basel Bad Bf 遇到麻煩,找不到 SBB 的買票處,
我們猜想,可能到了 Basel SBB 就可以買到便宜的火車票,
於是我們問了 DB Bahn 的售票員,要買到 Basel SBB 的票,
售票的小姐非常好心,她告訴我們抵達 Basel SBB 最好的方式是搭輕軌電車,
然後也跟我們說,要到哪裡去買車票、搭幾號車。

這一路上,我只記得我還陷在昂貴票價和誤判情勢的挫折中,
還好 ChunTe 一直努力到處詢問,我們才得以克服困難,
順利到達 Basel SBB,雖然到了那裡才發現買不到便宜車票,
不過還是只得買了貴的車票,往 Thun 去。
至今我仍然不是很瞭解,為什麼網路上的票價在車站裡不存在呢?
或許是在網路上訂購才有那樣的價錢吧?但這似乎不太對勁呀?

我們抵達 Thun ,換了好幾個櫃台、排了一陣子的隊,然後買到了 Swiss Pass,
接著,我們先找到一個醒目的 "Thun"字樣,
請一個年輕女士幫我們用拍立得一起合照,還包括我們三個的行李喔,
這是我們準備給 Mochi 的紀念之一。

之後,我們開始看地圖找旅館。
找了好一陣子,繞了一圈路,才發現正確的路,
然後又走了蠻長一段路,中間走過頭,又再走回來,
終於來到一個看起來很不像旅館的旅館。

這時候不得不提一下我大妹借我的 RIMOWA 行李箱,
在歐洲這二十一天裡,常常都有這種拖著行李、然後長路漫漫的場景,
有時候在柏油路,有時候在人行道,但也有在紅磚路、草地或碎石地,
(看到這裡,她應該要變臉加心疼了...)
然而這個行李箱的四個輪子真的很大又很穩,我都可以一直玩 360 度旋轉,
當然,缺點就是真的很滑,常常不小心就自己滑走了.......

喔,我其實不知道這是有名的行李箱,
直到 Piers 跟我提起,我才知道這個行李箱的來頭,
(還好我沒有虧待它,我有帶它一起乘坐 Bernina Express 喔,它也看到風景啦~)
總之,如果少了這個行李箱,這趟旅程應該會辛苦非常多。

----------------------

言歸正傳,當我們終於在景色怡人的漫漫長路中途,找到這家 Guesthouse Perle,
真的是十分高興,但是老實講,我的心裡也是緊張萬分,
因為不知道到底裡面長的怎麼樣,畢竟是要住三個晚上、而且又不便宜的地方呀!
(這種心態到了旅程後期真的改變很多,已經開始有一種處變不驚的淡然。)

迎接我們的是一位中年女士,她努力用夾雜著德文的英文說著:她不會說英文。
不過她說,待會就會有一個會說英文的人回來,
於是我們就先去我們的房間安頓一下,這時候,大概是下午五點多了吧.....
經過大概九個小時的移動,包含了四種交通工具和最後半個小時的步行,
我必須要說,當時的士氣真的蠻低落的。
(而且我們在路途中好像一直抱怨著瑞士的什麼來著,
應該是一種很典型但有效的苦中作樂,不過我現在怎麼都忘了是聊到什麼咧?)

總之呢,我說的這一切,只是為了強調我們看見房間之後的心情轉折,
因為房間、洗手間甚至餐廳都佈置地相當精緻,
就是一種極為 "cozy" 的氛圍,我也忍不住拿出我的數位相機來拍了幾張。
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因為這個 B&B,終於扭轉、掃除了我們一整天的疲憊和挫折感。

房間其實不大,尤其加了一張單人床之後,更顯得擁擠,
但是有很多精緻的小細節,讓人感受到主人的用心,
例如房間上掛的畫、枕頭上的歡迎小卡、整個房間的色調、櫃子上的擺設,
浴室也很別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幾卷疊在一起的衛生紙上插著一朵玫瑰花。

在沒有圖片為證的情況下,我只能引用朋友的話來凸顯這個地方的特殊,
我已經忘了是 Piers 還是 ChunTe 這麼說,(應該是 ChunTe)
「絕不能讓我女朋友看到這裡的照片,不然她一定會生氣我沒帶她來。」
(類似這樣的話啦,精確的字我已經忘記了。)

關於找到這個 Guesthouse Perle 的過程,其實也是另一個值得描述的有趣故事,
不過再寫下去就篇幅太長了,下次再另外紀錄。

-----------------------

我們稍微安頓一下,然後就遇到會說英文的另一位老闆,
這是一個人很好的中年大叔,他還在廚房一邊哼歌一邊煮飯。
我們跟他提到,隔天一大早就要去搭火車,
於是他也很好心地說要提早幫我們準備早餐,
回頭想想,這真的是很好的事,因為在外面找食物真的很困難,
能夠飽食一頓之後再上路(!),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事啊!

歐洲夏天的太陽真的太辛苦,八九點都還沒下班,
不過我們也因此多了非常多在外面閒晃的時間。
我們於是在下午六點多前往 Thun 的市區,
一方面,這可能是我們唯一可以逛一逛 Thun 的時間,
另一方面,當然也為了覓食。

事實上,根據我的支出紀錄,我的中餐應該是買了兩個麵包充飢,
但我已經忘了是在哪裡買,買的又是什麼口味了,
晚餐我倒是還有點印象,應該是一個法國麵包、一大個結球萵苣和充作沙拉醬的草莓優格。

我的晚餐很晚吃。
我們是先到整個 Thun 市區裡晃了非常大一圈,一邊逛,一邊物色餐廳。
必須記得,那時候我們剛從德國來到瑞士,
對於瑞士的物價還處於驚嚇階段,於是沒有一家餐廳是進得了門的,
但也因為這樣,(確實,我想這是重要原因,)
我們幾乎快把 Thun 市區都逛完了:我們從一個摩天輪的一邊經過,
然後很久之後,我們發現我們在它的遙遠的另一邊。

最後,在山窮水沒之時,我們看見了一家「麥當勞」,
Piers 和 ChunTe 立即決定要吃麥當勞。
當然,這裡的麥當勞也很貴,一個餐要 12 瑞士法郎,
我還記得在麥當勞裡他們一邊算著比台灣美國的麥當勞貴多少,
我還分享了「大麥克指數」,然後一邊想著,這個指數果然是有點原因的!

喔,我們三個人還因為這個麥當勞,
還有其他城市的其他麥當勞,歸納出一個重要的結論,
就是說呢,麥當勞的位置總是非常巧妙,
當旅客感到走投無路、不知道要吃什麼時,
就會剛好看見麥當勞,於是在這種脆弱的心理狀態下,
麥當勞就會成為想當然爾的選擇了。
第一個例子應該是 8/4 的 Strasbourg,不過有機會再說。

-----------------------

我不應該一直只提瑞士的高物價,雖然這是我們對瑞士的重要印象。
在結束對於我的晚餐的描述後,我會好好提一下我看見的風土民情。

吃完麥當勞之後,大概快要八點鐘,
於是我們匆匆往回走,因為車站對面有一家超市八點關門,
這是我預定的晚餐所在。

如前所說,我買了麵包、萵苣和優格,
後來我就坐在河岸旁把麵包吃了,然後把萵苣和優格留著回到 B&B 才享用,
優格沾萵苣其實蠻可口的,ChunTe 也有享用了一些。

我的晚餐總共則花了 3.6 瑞士法郎,算是蠻節省的一餐。

-----------------------

我們一路從 Heidelberg 往下到 Basel 時,
即使很想睡覺,我還是一直很認真看著窗外,想說一定要看出點名堂來,
雖然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看出什麼。

不過總計呢,我看見一匹在樹下打滾的馬、好幾群牛、一批奔跑的羊、院子裡的雞群等,
當然還有很多原野,很多森林,一些荒廢的工廠,一小撮一小撮的村莊,
其實結論就是,不認識的事物,看多了也不會真的認識。
尤其這些自然景觀,原先就是我不熟悉的領域,除了美麗、漂亮之外,
其實好像也沒有很多形容詞了。

當然,等到了旅程後期,因為看見太多不同的風景,
慢慢有一些不同的感觸和想法,不過那都是後來的事了~

我還記得,當我看著火車窗外呼嘯而過的動物們,(當然是我呼嘯而過)
我想到的其實是台灣的動物。
我想說,如果每個人願意花同樣的錢但少吃一些肉,
那就可以讓那些要被吃的動物,至少在生長期間有多一些活動的空間,
吃好一點的食物,活的舒服一些,這樣,應該是比較好的事情吧......

--------------------------

我們在 Thun 閒逛了很久,當時,街上的人不多,而且許多店都打烊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懸在馬路上方的三面旗子,分別代表國家、邦和城鎮,
我覺得瑞士人蠻愛掛旗子的,而且一定要三種旗子一起掛。

不過,這是我第一次把瑞士和我在書上所看見的相互印證,所以也覺得蠻開心的。

另一個可以相互印證的是「軍人」,
我們在麥當勞時就看見好幾個軍人,這是我在歐洲第一次看到軍人,
到了湖旁邊的草地上,也可以看見軍人及其愛人。
這讓我感到開心,因為書上說瑞士傳統上是一個「尚武」的國家。
這是有趣的話題,不過還是不要扯遠了。

Thun 的市中心不大,旁邊應該是 Thunsee 的支流,
很酷的是,有兩個私人的島就在湖中央,看介紹好像是以前一個劇作家的子孫所有。
我們還親眼看著一個人開著車從島上出來,穿過鐵橋到達這邊的陸地,
然後他的車突然停下來,他下了車,回去把大門關下。

我們看著突然就覺得有點遜了,怎麼不是一個電動門之類的呢。

於是我們開始慫恿「型男大牙醫」 Piers 先生來這裡置產,
我說我可以來當他的廚師或者照顧花園的工人,但是他們一致不同意讓我當廚師,
ChunTe 則說他可以來這裡當鐵工。

我們都幻想地不亦樂乎。

我已經不記得哪時候回 B&B 的,
只記得後來我們的話題都集中在一件事上,
就是到底什麼是 "business casual"?

我知道這個討論看來很白痴,但我們都很認真,回去之後還開始試穿衣服!
這一切都是為了參加隔天的公民結婚。

那就把這個故事留給隔天的紀錄說吧.....


------------------------


還是來個照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