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閱讀心得:羊毛記

這本書可以聯想兩種類型的書籍,
一種是和社會的管理、控制有關的,
一種是和大災難之後的社會有關的。
這本書在這兩方面都有着墨,但是都沒有非常深入,
不過我很喜歡這本書裡簡單的結構設計。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很簡單,一點都不複雜。
他們居住的地堡也很簡單,
一層一層往下,用中間的螺旋梯相連接,
每一層樓有不同的功能,因此也居住著不同職業的人。

故事裡當然充斥著許多明顯的比喻,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
這些活在地堡裡的人們,
就像是埋在土裡的種子,
是人類社會的「備份的備份」。

另外,羊毛在故事裡其實是一塊布,
用來擦拭地堡往地面遠方觀看的鏡頭。
因此,羊毛和鏡頭其實代表著希望,
另一方面,他們需要不定時選出犯罪的人出去擦鏡頭,
我猜想,一方面用來宣洩壓力,
一方面可能也是一種對地面世界狀態的測試,
因此是一種多重層次的希望寄託。

也因此,和羊毛、鏡頭、擦鏡頭的犯人相關聯的,
是地堡最祕密的管理手冊中的簡潔指令:
如果出去擦鏡頭的犯人沒有死,那麼就要準備開戰。

這其實非常有趣,
這應該是意味著,
讓出去擦鏡頭的犯人死去,
這件事代表著許多環環相扣的制度和治理,
一旦這件事無法確實執行,
就表示整個環節出了差錯,
也代表整個地堡的管理體系出了問題,
其能量足以醞釀出革命和反叛這樣的行動。

這本書的「簡單」還表現在許多其他面向,
例如,雖然他們在地底生活了幾百年,
但是我看不太到地底累積起來的獨特文明和文化,
作者對這個部份沒有什麼深入的描寫。

另外,在這個地堡的人群中,
可以說沒有種族差異,
也沒有特別的性別差異,
唯一的差別都建立在職業以及相關聯的階級,
然後這個階級差異就物質化在地堡由上至下的不同樓層。

作者基本上用一種近乎刻板印象的方式在描寫階級差異,
所以住在最底層的工人,講話就比較直接,
發展出不同的語言次文化等等,
老實講,這其實是非常化約論式的區分。

另一個作者無法成功描寫的,
是地堡裡維持秩序和監控的制度。
地堡裡只有很簡單的法律和很簡單的邏輯,這不打緊,
但是即使地堡裡的每個人都使用網路和電子郵件,
他們似乎沒有比我們當代社會更進步的網路監控形式,
所以主角可以透過電子郵件聯繫和找到很多資源,
我不太能理解為什麼是這樣。

我覺得這本書裡比較有趣、會讓我深入思考的,
是「地堡作為自我循環的系統」這件事。
我不確定作者有沒有細緻描述這件事、這個自我永續的系統,
看起來好像沒有,但是這應該是一個好問題,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一個地堡,
要維持人類可以永續生存在地堡裡,
包括維持資源、維持生理上的再生產和社會的再生產,
要如何才可能呢?
作者建構出來的地堡,因為很簡潔,
因此提供了蠻好的想像起點。

最後,這本書的續集或說是下半部已經出版了,
之後有機會再找來看。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