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大厦高樓新社區

一位朋友前陣子搬新家,在新竹市區。
最近有幸前去參觀,覺得大開眼界。

朋友的新房子是一棟差不多是ㄇ字型的超大樓,
中間圍起一個封閉型的庭院。
雖然是一棟大樓,但被區隔成很多獨立小棟,
每一棟的每一層只有兩戶,配有一個電梯和兩個樓梯。

仔細算來這是很驚人的公共設施配置,
不僅等於是把很多空間拿去做樓梯和電梯,
之後也必須負擔比較多電費和維護費用,
不過根據這位朋友的描述,
這樣的設計正符合現代人的心態,
希望跟自己同一層樓、會接觸到的住戶越少越好。

但另一方面,朋友也描述了社區的另一個面向,
因為社區居民在臉書上有成立ㄧ個社團,
於是大家會在上面互動,
也會ㄧ起團購或討論公共事款。
換言之,社區在實體空間已經零碎化,
但是網路上找到另一種聯結。

後續的發展值得觀察,
但更重要的是把這種組織型態的社區,
視為ㄧ個獨立的社區類別和研究對象,
完整地去理解所有層面。

這可能包括:
哪個建商有能力一次蓋容納數百戶的建築?
建商的理念、設計、行銷及其對潜在客群的判斷和設定。
建商與政府與法規之間的聯結和關係。
管理委員會的運作如何成為社區公共事務的平台
建商與管理委員會與物業管理公司與保全公司之間的關係。
網路上的公共平台與現實世界裡的互動。
社區的再生產機制如何永續維持。

更有趣的問題應該是,
會不會已經有凋零的社區呢?會是怎樣的狀況?
這個問題的癥結之一在於,
這樣的低度聯結的社區,
其實需要高度公共資源來維持,
不管是整體的管理費用、門禁系統或其他設施,
都不是靠一個住戶可以支撐,
所以一旦社區裡的住戶越來越少,
或者有人不願意遵守遊戲規則,
那麼要維繫社區的再生產就會變得格外困難。

總之,還需要更多了解,
需要先去讀我同學的碩士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