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摘要:《Dr.南雲年輕20歲的100個習慣》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流行一個新的健康專家。

這大概也是出版社繼續賺錢的方法之一吧,
如果買了一本健康書籍就可以撐十年,
那出版社就都得要倒光了。

於是,最近有好幾本這位日本人南雲醫生的書籍翻譯上市,
我則是透過 Ling 才認識他。

《Dr.南雲年輕20歲的100個習慣》是其中一本書,
有網友已經熱心列出了這一百個習慣:
http://isan613.pixnet.net/blog/post/45243555

這一百個習慣,有些我不太確定,
有些我也蠻認同的,整理列舉在下面:

一、有關運動

南雲醫生的基本主張就是用「勞動」取代「運動」,不要專程運動。
所以在忙碌的生活中,要把握時間讓身體動一動,
走路時就快走、坐著時要抖動小腿、搭電車時只站不坐,
他認為小腿是把血液送回心臟、促進血液循環的重要部位,
所以他把小腿稱為第二心臟。
另外,他也建議,想散步的話就順道撿垃圾、用擦玻璃訓練肩膀肌肉、
沒做完家事前不要去做其他運動…。

除了用「勞動」取代「運動」,他也認為,不要劇烈運動,
因為一生當中心臟跳動的次數有限,
跳越快,就越快消耗完心臟使用次數,哈~

二、有關姿勢

和運動有關的另一個項目是「姿勢」,這我十分認同。
主要分兩點,第一個是站立時要縮小腹、挺起胸膛,
我認為要達成這件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做幾個仰臥起坐,
不一定要做到腹部抽筋,但是只要有運動到腹部肌肉,
就可以感覺到站立時縮小腹的姿態為何。
第二個重要的是,坐的時侯背要完全貼在椅子上,
我一直到使用綁腿帶之後,才真正理解到這個姿勢的美妙之處,
確實,讓背完全緊貼著椅背,比起其他鬆散的姿勢都還要舒服。

三、有關飲食

我認同的是,吃飯六分飽、(雖然太愛吃的我一直無法達成)
不吃肉、吃植物的全部部位、調味降到最低、
要吃甜點就吃少一點但吃最好的,
以及不濫殺生。

我最贊同的是「不濫殺生」,
南雲醫生指的不僅僅是動物,也包括我們所吃的植物,
就是說,要感謝所有奉獻生命給我們食用的生物,
並且盡可能減少這些生命的犧牲。

四、有關生活與壓力

這是我最需要學習的,有好幾項都很有道理:
1. 在討厭的事物中,附加喜歡的事物。
2. 活用「愉快的壓力」。
3. 同時做好幾件事。
4. 不喜歡的人,就不要往來。
5. 親切體貼的人,也是敵人。這指的是那些只會應和、不會提醒的朋友。
6. 感覺遲鈍,較幸福。
7. 心煩時,就清理身邊的垃圾。
8. 做家事,最適合預防失智症。因為做家事需要多工運轉的腦袋。
9. 擁有動手或動腦的嗜好。目的是活化腦袋。

五、有關清潔

這部份我也很贊同。
他主要想強調,不要過份清潔,
所以他覺得,洗澡時,肥皂只要洗毛髮生長的地方就好,
也不要過度洗頭。
但是他倒是覺得,牙齒需要多費心思清潔。

六、有關免疫力和保暖

和過度清潔的道理相同,
他也認為不要一直從營養補充劑去補充免疫力。
另一方面,不要讓自己太溫暖,
這樣才能激發自己身體的機能,
所以他建議洗冷水澡、冬天不要用圍巾。

七、有關睡眠

南雲醫生很酷,他覺得吃完晚餐就可以鑽進被窩了,
而且熟睡會讓煩惱消失,所以心情不好就睡覺,
另外,他建議睡覺時「讓房間全暗,打開窗簾就寢」,
這樣等到天亮時,太陽光就會進入房間,
讓身體受到自然光刺激而起床,而不是一直被鬧鐘叫醒。


----------------

整體而言,這位南雲醫生的說法,
最重要的基礎至少有兩個:
一個是建立在演化和本能的假說上,
所以他的許多主張都會以「遠古本能」作為理由。
另外,也有一些是關於腦部科學知識的推演,
尤其是大腦對「心智」的影響。

這本書其實有很多很有趣的說法,
也提供一些淺顯的圖示,而且每個習慣都短短一兩頁。
因此,有空到書店時,也可以隨意翻翻。




歌曲



敬啟者  正在閱讀這封信的妳
身處哪裡 在做些什麼?
十五歲的我 有著對任何人都說不出的各種煩惱
如果寫封信給未來自己的話
一定能直接了當地坦誠相告吧

現在 像是快要認輸 快要哭出來 好像快要消失的我
到底該相信誰的說話而走下去才好?
唯一的一顆心 不知被割裂幾多次而碎裂
在痛苦之中 仍然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

敬啟 謝謝
我有話想要對15歲的妳說
自己到底是誰 該往哪個方向走
如果不斷追尋的話終能找到答案
洶湧的青春之海 雖然充滿了艱辛
但向明日的岸邊 划著夢想之舟前進吧

現在 不要認輸 不要哭泣 覺得自己快消失的時候
只要相信自己的聲音前進就可以
即使是是成人的我 也會有受傷和無法入眠的夜晚
會在苦澀和甜蜜之中 活在當下

人生的全部都是有意義的
不要畏懼 去孕育你的夢想吧

La la la la la la
Keep on believing
La la la la la la
Keep on believing

現在 像是快要認輸 快要哭出來 好像快要消失的我
到底該相信誰的說話而走下去才好?
現在 不要認輸 不要哭泣
覺得自己快消失的時候
只要相信自己的聲音前進就可以

無論在任何時代 悲傷都是都不能避免的
請展露笑容 活在當下吧
活在當下吧

敬啟 給正在閱讀這封信的妳
衷心祝願你能夠幸福

中文歌詞出處: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0051406461









歌曲背後:http://youtu.be/3rh5aOXHdwk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摘要:《2050 趨勢巨流》(2)


在第二十章,也是最後一章,作者提到幾個預測失敗的原因:

1. 許多趨勢不是線性進行。
2. 改變世界的大多數創新,不是刻意發揮創意去設計而來,因此當然無法預測。
3. 預測者奠基於他們的時代,會預測的大多是在那個時代看來重要的發展。

作者的結論是,悲觀的預言總是不會成真,
世界的發展永遠比悲觀的預言還要好。

如同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我自己則是覺得,
「預測」本身也在影響世界的發展,
所以,悲觀的預測之所以沒有成真,
或許正是因為,「預測」本身改變了人類原本的發展趨勢。

總之,我的意思是,
對於過去曾有的「預測」,與其檢視其是否成真,
不如先去看一看,這個「檢視」是否其實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作者接著也提到「預測」之所以常常報憂不報喜的原因,
第一個是,壞事總是遠比好事有新聞價值。
第二個是,所有的可怕故事都預期人不會改變,
就像火車快開過來,但是人們會不懂得跳開那樣。
這指的是說,如果真的面臨困難,我們會懂得改變、找到新的方法,
不管是新的能源或新的科技等等。

然後,作者開始總結這整本書的「預測」。
當然,我其實無法確定,
作者是否避開了他們提到的三種預測失敗的原因。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看來,很少有人的思考能夠真的脫離其所立基的時代。

不論如何,作者的結論是,未來會「更便宜」。這歸功於全球分工環境。
相當經濟學式的思維。

作者有具體提到的會更便宜的兩種事物。

1. 能源

更便宜的能源會來自太陽能和天然氣,以及更安全的核能。
作者同時認為,風、木材和水力不會有競爭力和發展性,
因為需要太多土地,但是土地會愈來越珍貴。

2. 生物科技

這包括使用幹細胞修補器官,以及使用疫苗和病毒基因療法來治療癌症。
作者另外也提到,癌症的死亡率經過年齡調整後,在目前這十年間已經開始下降,
這指的是,扣除掉人口老化造成的癌症死亡,
我們其實沒有越來越容易因癌症而死亡,
癌症對我們的威脅沒有越來越大。
因此,到了 2050 年,應該可以預期癌症的死亡率降幅更大。

作者另外提到,通訊技術和運輸成本在四十年後,大概不會大幅下降,
換言之,沒辦法期待會有越來越便宜的飛機載我們環遊世界。

接著,作者花了一些篇幅討論,「政府的服務會不會越來越便宜?」
(這讓我想到最近有關國營企業的討論)
不過這一整段,我不太能瞭解完整的論證就是為何,
大體上看來,應當是,政府的服務不會越來越便宜。

最後,作者提到,「更為永續的未來」。
這指的是,作者認為,「比較現代的生活風格,反而更節省資源的運用」,
地球事實上有可能在承載 90 億人口的情況下,卻不會對野生動植物有負面衝擊。
因此,「生態會大量的恢復」。

最後這一段的論述的確和常理大不相同,
作者在書中有提到他們的理由,
在我看來,他們的理由主要奠基在兩個預設之上,
一個是以「量」為衡量標準,
換言之,對作者來說,哪一種植物會存活、哪裡的森林會被留下來或重新復育,
不是最重要的事,至少整體的量會比現在更好。
另一個基礎是,科技的進步會讓「生物多樣性」維持在一定水準,
我們有可能復育瀕臨絕種或已經滅絕的動植物。

少了這兩個預設,作者的立論大概不會成立,
因此,他們設想的「生態大量恢復」,
和關心生態環保的團體所關心的「生態」大概不是同義詞。

--------------------

這就是最後一章了。

對我來說,整本書我感興趣的,
一個是他們推論時所奠基的數據,
這些數據即使抽離脈絡來看都十分有趣,
也等於是提供一個數據蒐集的索引。

另一個是作者的推論方式。
書中的討論其實不會虛無或空泛,
經濟學人雜誌的作者們有他們思考的方式和推論的邏輯,
因此,這也是看見他們如何思考的好機會。

大概就是這樣,
接下來就要回到第一章,從人口的發展開始,
這基本上也可以說是所有其他預測的重要立足點。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摘要:《2050 趨勢巨流》(1)


最近買了許多書,《2050 趨勢巨流》是其中一本。
英文書名是:Megachange: The World in 2050

這本書很有趣,提供了很多圖表,以及對未來的猜想,
適合做一些簡單的摘要。

書籍分成四個部分共二十章,
根據編者 Daniel Franklin 的說明,
每一章的作者都是《經濟學人》週刊的一位新聞工作者或者媒體集團成員,
可惜的是,中文版沒有將這些作者都列出來,
甚至沒有清楚註明每一章是由不同作者寫成,
一不小心大概就會誤以為整本書都是 Daniel Franklin 和 John Andrews 兩個編者寫的。

在這裡可以看見每一章的作者: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7sZyaFL_rHUC&lpg=PP1&hl=zh-TW&pg=PR5#v=onepage&q&f=false
同時,也可以看見原先更有趣的英文版標題。

相較之下,中文版標題則是直接點出每一章的最主要重點,
所以也值得先瀏覽一下:

第一部 人口、健康與文化
第 一 章    人口紅利衰退拖累經濟成長
第 二 章    慢性病與傳染病的雙重夾擊
第 三 章    女性地位攀升
第 四 章    社交連線無所不在
第 五 章    本土文化不可取代

第二部 環境、政府與信仰
第 六 章    宗教力量消退
第 七 章    持續尋求再生能源的新可能
第 八 章    軍事強國優勢不再
第 九 章    自由的崎嶇之路
第 十 章    國家的財政危機

第三部 經濟、創新與市場
第十一章   新興市場恐將消失
第十二章   全球GDP和經濟力量分布轉移
第十三章   貧窮國家的成長超越富裕國家
第十四章   創造性破壞的正面影響
第十五章   利率、商品價格、股市動能推動景氣循環

第四部 知識、科技與太空 
第十六章   研究科學新領域 
第十七章   美國探索星際的最大對手
第十八章   知識網的技術發展
第十九章   科技將人際距離愈拉愈遠
第二十章   悲觀的預言不會實現

-----------------------

Franklin 在〈導讀〉也提到這本書的四個「軸線」。

一、這些執筆者採用大致相同的方法:要往前看,必須先回頭看。
二、執筆者的第二個共同思路是,願意想像未來之路上會遇到破壞,
      而不是單純地將過去直接推演到未來。
三、亞洲整體,尤其是中國的崛起,是貫串整本書大部分內容的主軸。
四、作者們傾向於描繪進步的畫面。

Franklin 做了一些小結,
「2050 年的世界很有機會更富有、更健康、連結程度更高、更永續、
更具生產力、更富創意、教育程度更高、貧富和性別之間更平等,
而且數十億人將有更多的機會。」
「約 70 %的人會住在城鎮和都市,相較於今天高於五成;」
「年齡中位數將從 29 歲上升到 38 歲;」
「更多非洲人,因為全球增加的 23 億人,大約有一半出生在非洲。」

在〈導讀〉最後,Franklin 還建議讀者可以先翻到最後一章,
具體看一看沒那麼壞的 2050 年。

所以,在下一篇,我會直接跳到第二十章,
這同時是因為,在第二十章作者提到一些有關「預測」的看法,
我也可以順帶說明我對「預測」的看法,以及我如何理解這本書的意義。

簡單來說,所有的「預測」也都是影響未來的因素之一,
越有名的「預測」,對未來的影響大概就越大,
除非「預測」本身也預測了自己對未來的影響,
而且是以一種類似無窮循環那樣的方式來考量,
否則「預測」會不會準確大概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總之,具體的答案就留待下一篇文章再慢慢思考。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台灣的其他媒體


對於大財團買下媒體,其實有兩種層面的顧慮。

一種顧慮是涉及具體新聞倫理的。

這指的是,在已經發生的現象中,
旺中集團確實會具體干預新聞報導的生產過程,
已經違反了新聞圈子裡共享的某些倫理和規範。
因為有這些先例,
即使旺中集團購買媒體沒有構成壟斷,
都已經有了反對的理由。
當然,我們也可以討論什麼是「合理的新聞倫理和規範」,
這是在更上一個層次上可以思考的。

另一種顧慮比較廣泛,牽涉到視野的多元性。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會干預新聞生產的本來就不只大財團,
也不是只有大財團才有價值預設、才有利益考量,
每個媒體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好或理念,
在某些最低限度的新聞倫理或規範下,
這些價值和理念還是會展現在新聞報導的形式和內容當中,
換言之,也不是大財團擁有的媒體就一定比較不好。

更具體地說,這指的是,
即使這些媒體的擁有者統統都遵守著某些新聞倫理,
我們還是需要各種不同價值觀下的媒體,
發出不同角度的聲音、告訴我們社會上不同角落的事情。

-----------------------

今天在台灣發生的事,只是這兩方面的顧慮剛好同時發生。

為什麼會同時發生,其中一個原因大概是,
除了政府之外,只有大財團才有那麼多錢,可以買下那麼多媒體,
因為「媒體」其實不容易賺錢,
所以「媒體壟斷」,如果不是發生在「政府」身上,
另一個最有可能的,就是發生在「大財團」身上。

當然,今天談到的這個「旺中集團」,
又被某些人懷疑,是否同時是特定「外國政府」和「財團」的結合,
這就會導致更強烈的反對力量。

但總之,即使他們沒有搞出之前那些事情(例如黃國昌事件),
沒有違背新聞倫理,
我們還是不能讓他們擁有那麼多比例的媒體空間。

我們需要很多種聲音。

-------------------------

所以,這雖然是一個蠻糟糕的處境,
但同時也讓大家開始願意關注更多台灣「其他的媒體」。

我也慢慢蒐集了一些,先按照我的想法分了類,可以提供參考:


* 綜合類

新頭殼    http://newtalk.tw/

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公視    http://news.pts.org.tw/

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

全球之聲    http://zh.globalvoicesonline.org/hant/

Peopo公民新聞    http://www.peopo.org/  



* 特定議題或專題類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http://pnn.pts.org.tw/main/

破報    http://pots.tw/

四方報    http://www.4way.tw/

農業新聞:上下游市集    http://www.newsmarket.com.tw/

環境新聞: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

立法院: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http://www.ccw.org.tw/

想想台灣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



* 獨立記者

朱淑娟    http://shuchuan7.blogspot.tw/

李惠仁    http://tw.news.yahoo.com/blogs/author/李惠仁/



* 大學報紙

生命力新聞    http://www.vita.tw/

基進筆記    http://nthuradical.blogspot.tw/

台大意識報    http://cpaper-blog.blogspot.tw/


--------------------------

最近開始學習 RSS 這個古老的網路技術,
也使用 Google Reader 做為主要接收資訊的工具。

上面這些新聞管道,除了Peopo公民新聞和四方報我找不到 RSS,
其餘的 RSS 我有集結成一個 Google Reader 上的 bundle,
可以一次擁有。

在這裡:http://ppt.cc/!zCf

---------------------------

順帶一提,
我不喜歡用 Yahoo 看新聞,
因為容易看到中國的新聞,以及其他更複雜的原因。

但用預設的 繁體中文版 Google News 更糟糕,
除了大量的中國媒體,
也看不見像新頭殼或立報這些媒體,
除非使用個人化設定增加。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PTT marriage 版的進版畫面



















                      marriage婚姻板 板旨簡明版

   婚姻泛指『因兩個人結婚而產生連繫的兩個家庭』,但因板務分工之原則,

   結婚(婚禮)相關事宜請移駕GetMarry板,其它討論方向參考地圖如下。

   其他專業資訊/諮詢,請至以下各板討論:
   婚前討論籌備 請至 GetMarry板  ←喜宴婚禮籌備/紅包/蜜月 是在GetMarry板討論哦
   同居相關討論 請至 cohabitation
   未婚感情討論 請至 Boy-GirlWomenTalkMenTalklove、coupleDistantLove
   第三者、外遇 請至 first-wife板、third-person板,或PttLifeLaw板尋求諮詢
   家務管理     請至 homemaker
   嬰兒與母親   請至 BabyMother板 (俗稱"媽寶板")
   兒童教育議題 請至 gardener板、Kids板、preschooler
   教育問題     請至 Education
   對於"自家人"的情感紓發或討論 請至 pay_home板、FamilyCircle

   本板為婚姻板,是討論板也是分享板,但不是情緒出口板。
                                         討論態度以 理性、尊重 為第一要件。

   發文無論如何以心態冷靜語句清晰為主,請特別注意。



-------------------------------

就異性戀而言,我覺得至少還漏了 feminine_sex 版。

就其他性傾向而言,還有許多想像的可能性。

-------------------------------

這就是和我這個世代一同成長的 PTT。

過了幾年後,可能還會有生殖科技板、晚婚板…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台鐵訂票心得


昨天晚上在網路上搶訂跨年到花蓮的台鐵車票,
這是我第一次搶票,把心得記下來,下次可以改善。


1. 不要用手機訂票。

我身邊好幾個人試圖用手機訂票,
從頭到尾都沒連上去過。


2. 不要用 Chrome 訂票。

Chrome 可能有一個很強大的 Cache 系統之類的,我也不是很懂,
但總之,昨天晚上的狀況是,在進入午夜十二點時,
即使不斷重新整理,也不會顯示新的訂票頁面,
所以就沒辦法選擇新增加的那些訂票日期。

我一開始以為是台鐵比較晚更新,但過了幾分鐘才發現不對勁,
改用 IE tab 就可以看見新增的日期了,但為時已晚....

或者,也可以用 Chrome 的無痕頁面,
用這個也會成功。


3. 車種購票 & 車次購票

這就真的是我的疏忽。
我原先以為使用「車次購票」可以更精確知道我們要訂的班次,
應該可以更快選到票。
但其實應該一開始就用「車種購票」,
因為使用「車種購票」,系統就會在我們設定的時間內,
給一個最早班次的票。
這樣一來,就不會像我用「車次購票」一樣,
這一班車沒了就要再換訂下一班車。

但是也因為「車種購票」有「最早班次」的這個預設,
所以我猜想,如果一開始的時候就去訂可以接受的最晚時間班次,
那應該也比較有機會可以訂到,
總之,絕不要像我一樣,從最早的班次開始訂,
結果什麼都沒訂到。

同時,因為台鐵是在付款時才計算「來回票」票價,
所以不需要同時購買,也可以算是「來回票」,
因此,兩個人分頭訂「去程」跟「回程」車票,
這樣應該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4. 善用 tab 鍵和數字鍵

用鍵盤的 tab 鍵比用滑鼠快很多,
另外,在選擇起始和抵達站別時,
雖然系統是給一個下拉式的選單,
但是其實可以直接按數字,
例如按「1」,就會直接跳到「100」,
所以我按了「0、5」,就會跳到花蓮站,
這樣比起從選單選還要快多了。


5. 分段訂票

最終,大概在凌晨一點左右,
我改用「分段訂票」的方式買到了台北到花蓮的來回車票。
雖說有點運氣,但的確是可以考慮的策略。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除了太魯閣號之外,其實其他火車都有開放站票,
所以假設不能全程都有座位,那至少有車位的時間越多越好,
而且我自己設想,最好是一開始有體力的時候先站著,
之後站累了剛好有座位。

於是我先用「車種訂票」訂「頭城」到「花蓮」的車票,
然後再訂「蘇澳新站」到「松山」的車票,

就是以宜蘭頭和尾的兩個大站做為目標,
本來的設想是,如果沒訂到再慢慢調整,
但幸運的是,這兩個選擇都剛好訂到座位。

確定有座位之後,
我再回頭訂「松山」到「頭城」及「花蓮」到「蘇澳新站」的票,
好巧不巧,最後都訂到同一班車!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不用換車,只要換座位就好。

更巧的是,我在網路上用信用卡付錢之後,
發現去程的兩段火車票,竟然剛好是同樣的位置,
所以連座位都不用換了…

我後來看了一下,我訂的兩個班次,
都是行車時間比較長的,
所以我自己的猜想是,訂長途車票的人,例如從台北到花蓮或台東,
還是會優先選擇行車時間比較短的那些班次,
如果是短程的旅客,差別就比較小,
所以這些行車時間較長的班次,才會剩下比較多「分段車票」。

另外,更講究的方式應該是去程回程都在同一個車站分段,
這樣還可以算是兩份「來回票」,
但即使因為分段不同所以不能算是「來回票」,
由於信用卡網路付款可以打九五折,
所以損失算是可以再減少一點。


6. 團體列車

從台北到花蓮有一種很厲害的莒光號,
等於是從台北直達花蓮,因此,大概兩個小時多一些就抵達。
它算是「團體列車」,應該是十個人以上可以訂購,
下次有機會再來瞭解看看。
http://resgt.railway.gov.tw/groupticket/index.htm


7. 客製化時刻表

台鐵列車時刻查詢的網站,有一個客製化時刻表,
其實蠻好操作的,可以提早查詢,
把自己需要的時刻表下載下來,
不要等到準備訂票了才來查詢,
據說昨天晚上訂票系統沒有塞車,
但是查詢系統倒是塞得蠻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