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摘要:《2050 趨勢巨流》(2)
在第二十章,也是最後一章,作者提到幾個預測失敗的原因:
1. 許多趨勢不是線性進行。
2. 改變世界的大多數創新,不是刻意發揮創意去設計而來,因此當然無法預測。
3. 預測者奠基於他們的時代,會預測的大多是在那個時代看來重要的發展。
作者的結論是,悲觀的預言總是不會成真,
世界的發展永遠比悲觀的預言還要好。
如同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我自己則是覺得,
「預測」本身也在影響世界的發展,
所以,悲觀的預測之所以沒有成真,
或許正是因為,「預測」本身改變了人類原本的發展趨勢。
總之,我的意思是,
對於過去曾有的「預測」,與其檢視其是否成真,
不如先去看一看,這個「檢視」是否其實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作者接著也提到「預測」之所以常常報憂不報喜的原因,
第一個是,壞事總是遠比好事有新聞價值。
第二個是,所有的可怕故事都預期人不會改變,
就像火車快開過來,但是人們會不懂得跳開那樣。
這指的是說,如果真的面臨困難,我們會懂得改變、找到新的方法,
不管是新的能源或新的科技等等。
然後,作者開始總結這整本書的「預測」。
當然,我其實無法確定,
作者是否避開了他們提到的三種預測失敗的原因。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看來,很少有人的思考能夠真的脫離其所立基的時代。
不論如何,作者的結論是,未來會「更便宜」。這歸功於全球分工環境。
相當經濟學式的思維。
作者有具體提到的會更便宜的兩種事物。
1. 能源
更便宜的能源會來自太陽能和天然氣,以及更安全的核能。
作者同時認為,風、木材和水力不會有競爭力和發展性,
因為需要太多土地,但是土地會愈來越珍貴。
2. 生物科技
這包括使用幹細胞修補器官,以及使用疫苗和病毒基因療法來治療癌症。
作者另外也提到,癌症的死亡率經過年齡調整後,在目前這十年間已經開始下降,
這指的是,扣除掉人口老化造成的癌症死亡,
我們其實沒有越來越容易因癌症而死亡,
癌症對我們的威脅沒有越來越大。
因此,到了 2050 年,應該可以預期癌症的死亡率降幅更大。
作者另外提到,通訊技術和運輸成本在四十年後,大概不會大幅下降,
換言之,沒辦法期待會有越來越便宜的飛機載我們環遊世界。
接著,作者花了一些篇幅討論,「政府的服務會不會越來越便宜?」
(這讓我想到最近有關國營企業的討論)
不過這一整段,我不太能瞭解完整的論證就是為何,
大體上看來,應當是,政府的服務不會越來越便宜。
最後,作者提到,「更為永續的未來」。
這指的是,作者認為,「比較現代的生活風格,反而更節省資源的運用」,
地球事實上有可能在承載 90 億人口的情況下,卻不會對野生動植物有負面衝擊。
因此,「生態會大量的恢復」。
最後這一段的論述的確和常理大不相同,
作者在書中有提到他們的理由,
在我看來,他們的理由主要奠基在兩個預設之上,
一個是以「量」為衡量標準,
換言之,對作者來說,哪一種植物會存活、哪裡的森林會被留下來或重新復育,
不是最重要的事,至少整體的量會比現在更好。
另一個基礎是,科技的進步會讓「生物多樣性」維持在一定水準,
我們有可能復育瀕臨絕種或已經滅絕的動植物。
少了這兩個預設,作者的立論大概不會成立,
因此,他們設想的「生態大量恢復」,
和關心生態環保的團體所關心的「生態」大概不是同義詞。
--------------------
這就是最後一章了。
對我來說,整本書我感興趣的,
一個是他們推論時所奠基的數據,
這些數據即使抽離脈絡來看都十分有趣,
也等於是提供一個數據蒐集的索引。
另一個是作者的推論方式。
書中的討論其實不會虛無或空泛,
經濟學人雜誌的作者們有他們思考的方式和推論的邏輯,
因此,這也是看見他們如何思考的好機會。
大概就是這樣,
接下來就要回到第一章,從人口的發展開始,
這基本上也可以說是所有其他預測的重要立足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