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那個「輪椅優先停放」的圖差不多時間出現的,
是新版的優先搭乘圖示。
這張照片是捷運文湖線科技大樓站的電梯門,
比較有趣的是,那個「年長者」是後來貼上去的,
這也是我一開始注意到這張圖的原因,
我很好奇底下是什麼。
其實底下應該就是「老人」,
因為在舊的標示裡就是用這個稱呼:
這兩張圖是在捷運車廂裡看見的,
一張就寫到「老人」,
另一張用的「老弱婦孺」則是更傳統的詞彙。
當然,這兩張圖是博愛座的圖示,
和前面那張電梯門上的圖目的有些不同,
所以,在電梯門上的圖,還有行李和嬰兒車的圖示,
不過「老人」和「年長者」的英文都是 elderly,沒有改變,
因此,「年長者」這個詞應該真的是新發展的詞彙,
要逐漸被用來取代「老人」。
因此,有趣的問題應該就是,
這個轉變是「誰」去推動和促成的?
背後的理念和想法是什麼呢?
這是我在電扶梯旁拍的,
已經是用「年長者」這個詞。
在這個議題下,我比較驚訝的現象其實是「博愛座」的擴張,
在公車上已經可以看見越來越多「博愛座」,
在有些公車上,連那種後門第一排、需要繫安全帶的座位,
也被歸為「博愛座」,這其實不是很合理的安排,
我也不瞭解這種演變的原因為何?
另一個更讓我不懂的是,
連長程客運上都貼上了「博愛座」的標示,
可是長程客運明明是每個人都有座位呀?
確實,應該要再繼續去考察一下,
「年長者」這個詞的出現和流行,
甚至,和日本的用法有沒有關連,
乃至於「博愛座」的議題,
和整個社會老齡化後的影響等等,就留待之後吧。
最後,再看幾張我在上海浦東機場的照片:
更新一 2013.01.23
前一陣子開始,
在捷運文湖線的第一節和第四節車廂,
貼上了這個圖案,表示在這一節車廂,
應該要禮讓輪椅或嬰兒車優先進入,
這樣的確是一個進步,
不過在尖峰時段的問題,
可能還需要其他解決辦法,
下次有機會再留意看看。
----------------------------------------------
正文 2012.10.27
昨天下午快六點,我要從捷運南京東路站出發,到南港展覽館站找 Ling。
自從木柵線變成文湖線之後,尖峰時間的文湖線就越來越可怕,
不僅排隊等車的人變多,已經在車上的人也很多,
所以大概很難只等一班車就坐上車,通常都要多等一班,
但是因為文湖線尖峰時的班距很短,一分鐘就有一班車,
所以對多數人來說,這其實也不是很大的問題,
不過,對某些族群來說,這可能就會造成很大的困擾。
我昨天晚上才意識到這個問題。
我在等車時,同一節車廂的另一條等車隊伍裡,
有一位坐著電動輪椅的女士。
我看見她時,我就意識到,在這個擁擠的情況下,
原先的車廂裡本來就很難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她進入,
如果等到其他乘客都進入車廂,她大概就更難有辦法搭上車。
果然,等到車子來了,其實不少人下車,
接著我走進車廂,之後,因為乘客逐漸往內移動,
又陸續有幾個乘客可以走進車廂,
但這些多出來的空間,還是不足以讓那位坐著電動輪椅的女士進入車廂,
於是她只能待在等車隊伍裡,看著其他排在後面的乘客上車。
在我剛開始等車時,有看見一位捷運站務人員和她談話,
似乎要協助她什麼事情,但後來她說她不需要協助,
所以我也不確定捷運站對於需要較大空間的乘客,
例如這位坐著電動輪椅的女士,或者推著嬰兒車的媽媽,
又或者不太適合推擠的孕婦等等,是否有什麼擁擠時的相應措施。
我在想的是,我當時是否應該做些什麼?
我其實在等車時就設想過,我是否應該在車子一來、車門剛開啟時,
就先站在隊伍門口,請其他乘客先不要上車,
然後請車上的乘客多往裡面移動,空出一個空間,能夠讓電動輪椅進入。
我知道這是合理的、我應該要去做的事。
可惜,當時我沒有這個勇氣,我只是默默就上了車,沒有任何作為。
我甚至不太確定,下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時,我是否會有足夠勇氣。
所以,我得把這件事寫下來,
然後,慢慢在心裡演練這個場景,
或許下一次,我就能夠真的執行這件我認為我應當要做的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