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對「多元成家」議題的一點想法

隨著多元成家的議題在主流媒體曝光,越來越多討論隨之出現,
也越來越常看見情緒性的字眼,有些甚至是很直接的攻擊。
每次看見這些情緒性的攻擊,我心裡總覺得惋惜。

很多時候,看見一些極力反對同性戀的人的言語,
我看著他們,其實覺得他們很可憐。

他們能夠說出這樣的言語,
表示他們可能沒有真正認識過其他性傾向的人,
所以對他們來說,這些攻擊沒有可以想像的指涉對象,
他們無法感受到,這些攻擊可能對對方造成的傷害。

換個角度看也是如此,
我有好幾個信仰基督宗教的朋友,
因此當某些教會宣示了某個立場,
我無法馬上跳進去攻擊這個宗教,
因為我知道某些信仰這些宗教的人不是這樣,
或者,即使他們在這件事情上的立場如此,
但也不表示他們真的就應該如此被攻擊,
因為,我還認識他們的其他面向,
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許多面向,
很難因為特定面向就否定整個人。

也因此,對這些「真心」攻擊同性戀的人們,
我「真心」為他們感到惋惜。
因為我相信,他們周圍的朋友或親戚家人,
一定存在著這些不同性傾向的人,
但可能就因為他們這樣的立場,
這些朋友或家人不可能坦蕩蕩地向他們表露他們,
於是這些「真心」攻擊同性戀的人們,
就像是活在虛妄/假象的世界中,
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他們所愛的、所關心在意的人。
當然,更有可能的是,
生活在他們周圍那些親近的、卻無法表露自我的人,
因此必須活在壓抑甚或痛苦之中。

所以我很感謝在我年輕時向我出櫃的某個朋友,
他讓我看見這個世界的複雜,
也讓我能夠真正認識他。

老實講,我很喜歡和我的不同性傾向的朋友相處,
從他們身上我學到許多,
尤其是對於這個社會的理解,
他們總是有許多敏銳和細緻的觀察和感受。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諷刺的是,那是因為這個社會不是為了他們所設計,
所以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有稜有角」的社會,
時不時就會被刺到、傷到,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的交談中或者各種制度的設計中。

不過,我同時意識到的是,
這些不同性傾向的朋友們,
他們之間的差異其實比共同點還要多,
用這個框架去把他們歸成同一類,
簡直是莫名其妙的事,
完全沒辦法真正認識他們每個人。

我表達的不夠好,
因此,一定要推薦 TED 上的這個影片,
裡面有許多值得學習的觀點: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Pinterest 要開始有廣告了


一直想要好好整理一篇關於 Pinterest 的文章,
但總是找不到時機。

晚上在信箱收到一封預期很久的信,
Pinterest 要開始有廣告了。

還沒時間看網路上的討論,先把信放在這裡:


Just over a year ago, my wife and I welcomed our son into the world. Since his first day, I've been pinning fun things we can do together, right now while he’s still little and later when he gets older. I know many of you do the same. Pinterest is where you keep your wishlists, vacation plans, dream home ideas, and other things you want to do soon and in the future.

That's why for us, it's so important that Pinterest is a service that will be here to stay. To help make sure it does, we're going to start experimenting with promoting certain pins from a select group of businesses.

I know some of you may be thinking, "Oh great...here come the banner ads.” But we’re determined to not let that happen. While we haven't figured out all the details, I can say that promoted pins will be:
Tasteful—No flashy banners or pop-up ads.
Transparent—We’ll always let you know if someone paid for what you see, or where you see it.
Relevant—These pins should be about stuff you're actually interested in, like a delicious recipe, or a jacket that's your style.
Improved based on your feedback—Keep letting us know what you think, and we'll keep working to make things better.

For our first test, we'll promote a few pins in search results and category feeds. For example, a pin for a Darth Vader outfit from a costume shop might be promoted in a search for “halloween.” Nobody's paying for anything yet—we want to see how things go and, more than anything, hear what you think.

Thanks so much for all your support these first few years, and we hope you'll keep pinning with us for many years to come!


All the best,
Ben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Intelligence Squared

今天花了兩個小時在 Youtube 上看了一個辯論:

動物是否該從菜單上撤下

這是一個很好的辯論,我有獲得一些新的知識和想法,
不過更有趣的是這個活動本身。

這是一場「售票」的公開辯論,所以就很像是一場「表演」,
這不過這不是一場藝術演出,比較像是一場「智識表演」,
另外,在入場時觀眾會先做一次問卷調查,詢問他們的立場,
接著,在辯論結束後,會再統計一次觀眾的立場,
以此來決定,這場辯論是哪一方獲勝。
觀看上面那個影片,更能想像活動進行的模樣。

也因此,我查了一下這個活動。

還好名為 Intelligence Squared 的活動,
已經有一個 Wiki 網頁的介紹: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lligence_Squared

這個活動一開始發源於英國,
後來慢慢被引進到許多其他國家,
例如美國、澳洲、香港、希臘、烏克蘭、奈及利亞、以色列。

澳洲最近辯論過的主題在這裡:
http://wheelercentre.com/events/sponsor/intelligence-squared/
涵蓋了很多不同主題,包括核能、安樂死、過度醫療化、暴食、專利、言論自由等等。
http://iq2oz.com/History
這裡有更多澳洲辯論過的主題。

瀏覽了一下每個國家的辯論主題,
會發現有很多差異,連命題的語氣也不太相同,
有些非常簡短,有些很四平八穩,但是像英國的就比較聳動一些。

http://debaty.org/en/home
這是烏克蘭的網站,主題都和政治經濟有關。

http://www.intelligencesquared.asia/enjoy-past-debates.html
這是香港的網站,有趣的是,我至少看見好幾個和「藝術」有關的辯論,
包括藝術學校、藝術市場、藝術與美的關係。
另外,有一個主題是,"China Picks Better Leaders than the West"
我很好奇這個主題在香港會怎麼辯論。

http://intelligencesquaredus.org/debates/past-debates?limitstart=0
這是美國的網站,已經舉辦很多次,涵蓋很多主題。

http://www.intelligencesquared.com/greece/europe-immigration
這是希臘的網站,下次的主題是關於歐盟是否該關閉移民大門,
不過我找不到過去曾辯論過的主題。

http://www.intelligencesquared.com/
這應該是英國的網站,最底下有接下來會辯論的一些主題,
主題也很廣泛,有一個主題是,"Angela Merkel is destroying Europe"

有很多主題應該都很具知識性,
下次再找找看,有多少翻譯成中文?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BBC Proms 的導聆





這個小提琴協奏曲很有名,
不過我現在才注意到這個很好的 Youtube,
在一些段落下面會出現字幕介紹,
這些簡短的字幕幫助我更能理解這個曲子的節奏和結構。

希望我有機會找到更多類似的影片。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網路上看見的一封信


在網路上看見一封信,一個中國單親媽媽寫給她的高中兒子。
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過內容還是透露了一些現象。

--------------------------------------------------------

《一個母親寫給禽獸兒子的信》
你上一中東校,是因為在文軒早戀、沉迷遊戲荒廢了學業,中考只考了300多分。

300多分,這就是你初中三年的收穫。一中西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是600多,也就是說,你比一中最差的學生還差了300分!!!東校每年考上一本的人數可能一個班平均不到10個人。

所以按照你初中的成績,花高價讀三年高中是絕對的虛度光陰浪費金錢。這一論斷並不含任何貶義,只是冷靜的陳述事實而已,這時代任何人想成就任何事,都必須自我清醒自我奮鬥,在一個沒有上進精神和吃苦能力的孩子身上,從來不存在任何奇跡。

當然,大學並不是每個孩子一生唯一可以選擇的道路,古人也說過英雄每多屠狗輩----但在現在這個大學生比狗都多的社會,不進大學鍍鍍金就意味著你只能從體力勞動者、社會最底層的工人農民小商販開始人生的第一步,這個群體想要混出人樣兒來的難度,絕不亞於你中五百萬彩票大獎的概率。

正因為如此,每一個愛子心切的家長,每一個在社會現實中受盡生活的挫折打擊看透了世間真相的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走一條不那麼艱難的人生路。

我清清楚楚的知道:你的遊戲等級、沉溺網路、蹺課、抄襲作弊、拿家長的錢給那些把你當傻子取樂的賤女孩買禮物甚至像狗一樣搖尾乞憐......你這種種行為在你成年後都給不了你做人的尊嚴,給不了你一日三餐的溫飽,給不了你片瓦立錐之地,給不了你安身立命的職業。你長大後若有女孩與你談婚論嫁,對方家長第一要求你的就是有本事養活自己、有能力擔當家庭的責任、有錢有車有房。你若不具這些必備的東西,對方家長就會用看一條自不量力的野狗一樣的鄙夷輕蔑眼神投向你讓你知難而退......這些殘酷的事情其實每天都正在我們身邊發生著,雖然你現在完全是個白天裡點著燈都看不見世界的瞎子,但是總有一天,即使你心智沒有與身體同時發育成長,一旦到了那個年齡,無論你願意或不願意,該承受的風雨打擊絲毫也不會比其他人少一丁點。
我知道你是沒可能考上非野雞類的大學的,但還是同意你的要求讓你繼續上了高中,只因為你說你想努力改變自己......

我也知道你想努力之類的話是謊話,你只是不想在其他初中同學都上高中的時候去上技校,不過如此罷了!最終我還是選擇把謊言當成真話,開學後不斷給你加油打氣,只因為你是我們的唯一親人,不相信你也就等於絕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一點念想。

在你逆反的年齡,一心擔憂我們死後你如何立足求生的我,遇上完全不思上進不考慮未來的你,應該算是人生極大的不幸吧?

旁人看不清楚我們生活的點滴,也不知道我們對你的督促教導早已經讓你煩不勝煩完全當成耳旁風,你可知你每一個德行的缺失,別人都會指責你的父母沒有盡到教化之責?你可知你自認為瀟灑自由的網吧,在別人看來不過是只得一句有娘生沒娘管的野孩子的評價?每每念此,你知道嗎,我有多恨自己為什麼沒有死在你變壞之前?那樣就不必忍受自己良心上的折磨和面對世人嘲笑眼神時的種種壓抑痛苦。

在當下,北京上海廣州是一線城市,重慶青島武漢是二線城市,合肥鄭州石家莊這些內地省會是三線城市,我們聊城只能算是一個勉強擦著四線城市邊緣的五線小城市!就是這樣一個人均工資兩千多塊錢的落後貧窮小城市,一個公務員的職位有幾千人報考競爭,偏僻的郊區農村房價都漲到了四五千塊錢一平方......

因為人多地少,因為資源有限而人的欲望無限,今後的社會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生存壓力也只會越來越大!在該學本事的時候不學本事,在該積蓄力量的時候只顧貪圖享樂,完全不計後果的揮霍青春,你將來拿什麼活命吃飯那?不積跬步何以千里,這話你小學就學過。

too cold so warm。物極必反的英語格言也是大人從小就教育你的啊!

生活絕不是兒戲,你懂麼?現實更不是你想轉換一個角色時,就可以一抹臉從一個什麼也不會的廢物瞬間變成無所不會能人。想得到任何一點進步,都需要在人後做不懈努力,這不光是針對學習成績,做人做事都一樣。

我心裡早就明白你根本不可能考上大學,所以從來沒有給過你絲毫學習上的壓力,那太不現實了是不是?

但是,既然暫時還披著一張學生皮,既然還乖乖給學校貢獻著大筆小筆的全年將近七千多的學雜費,你上課就睡覺、從去年九月份入學到現在你在家看著是寫作業,實際上是在幹什麼?你心裡最清楚。每次考試總分都只有200......這些行為自己從來就沒覺得有絲毫羞愧麼?真當自己是家裡拿著高額托兒費把你送到幼稚園來,只要不尿褲子就算對得起父母了嗎?

你知道麼?我每個月的工資只有1000露頭兒,你父親2000多。每年的總收入也就三萬多一點,給你買的健康保險醫療每年就要支付4000多,剩下的錢要應付你的學費、所有的柴米油鹽和人情來往,我們每個月的生活費不足一千元。

我們這個收入水準,已經夠得上是聊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如果沒有單位多年前分的一套舊公房,完全可以去申請南湖新城那些為城市貧民提供的低保戶保障房。

你要充遊戲幣,,要買最新款的四五千塊錢的手機,要買阿迪耐克psp,要請同學去肯德基甚至下館子,要給女孩買幾十本一套的漫畫書-----這些要求,我以前不答應,現在不會答應,以後也絕不會答應。你借著學習玩弄大人滿足自己的私欲,很可悲也很可憐。你得是有多麼的空虛無聊愚蠢才會認為能靠這些外在的東西獲得同學的重視和認同?你為什麼就不能修煉自己的內在,一天天變得成熟一點、強大一點、自信一點?國母宋麗媛穿國產皮鞋拎國產包會折損她國母的風範麼?郭美美幹露露一胳膊掛三百個愛馬仕能改變她們妓女的本質麼?

我拿什麼讓你醒悟呢?

我們沒錢,不能讓你變成富二代。我們也不是官兒,不能讓你變成官二代。

我們幾十年嚴於律已認真踏實,也沒能讓你學會我們絲毫秉性。

我們家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書報雜誌,你絲毫不感興趣。

好像除了英文歌曲和原聲大片,我們之間再沒有什麼共同的志趣愛好。

【前幾天偶爾去東校,竟然迎面看到兒子和一個女生在放學後的操場上一起聊天。他明明已經看到了我,裝作不認識,裝作沒看見,仰著臉從我面前走了過去。

【我該說什麼好呢?做人失敗到這個地步,我還要繼續賤下去繼續幻想下去嗎?這不可能,儘管我是媽媽,但我首先是人,得不到最最起碼的尊重和感情回應,就算是媽媽又如何?

【星期天晚上他忘了帶鑰匙,10點半回家用力敲門,一聲不稱呼大人,我問他你回的這是誰的家,他依然沒有叫一聲媽媽。我那會兒冷靜到了極點,關上門沒有讓他進門。這樣的孩子,已經不配再讓我付出絲毫母親該有的關心和情愛。

那天晚上他打電話叫了個親戚開車來我家樓下,再次敲開門拿走了衣服和鞋子、裝遊戲鍵盤的背包。】

其實,孩子你知道嗎?你和父母之間也是一種緣分,緣在的時候我們相依為命,緣盡的時候也絲毫強求不得。該走的時候就得讓你走,即使是生你養你的父母,也是有底線決不可觸碰分毫的,這個底線並不會因為你是我們的兒子就可以改變。這個底線是你對我們的感情,沒有了這個本是天然自發的情意,你對我來說什麼都不是。

我有時看你種種作為,覺得有點可笑:你是不是覺得不管你做什麼我都只能默默忍受默默接受?即便是隨意踐踏我的自尊傷害我的感情,我也依然會用最低賤最匍匐的姿態雙手奉獻上金錢、熱湯熱飯、乾淨衣裳被單供你享用?

是什麼讓你如此自信呢?

你以為你是誰?你又以為媽媽是什麼?

連接我們的紐帶是血緣不假,但是維繫親子關係的卻只有親情也只能是親情,這,你懂嗎?感情世界裡沒有誰能永遠索取無度卻絲毫不肯付出,有來有往,有接受就得有給予。你給與的是什麼?

當感受不到你絲毫的親情時,我除了痛苦絕望之外,更多的是那種連自己都覺得很可怕的日復一日的逐漸冷靜理智------冷靜的我從頭細細梳理著你我之間相處的每一天,理智的我會認真考慮自己將來老無所依時的生存之道。

有時形單影隻走在滿街人流中,會突然覺得自己這一生的四十年純粹就是個笑話。

拼命苦讀找了個別人眼中還算可以的工作,努力工作儘量用微薄的收入想維持 :一種稍微乾淨體面些的正常人生活,努力生活著不想徹底迷失本心變成一個行屍走肉般的活死人。

然而,辛勞半生,盤點一下自己的今天,我們擁有什麼呢?

除了能帶給我自尊自信和唯一收入的工作,兩手空空如也。

所以,有時候看著新聞聯播都會毫無預兆的掉眼淚,走在大街上也會莫名其妙就想痛哭一場。

傳統的聲音總是要求父母怎麼包容叛逆期的孩子,怎麼伏低做小!因為大家普遍的想法是家長根本失去不起孩子,而孩子完全可以用年輕不懂事的名義拒不領情,所以家長天生就矮了一頭,必須得求著孩子哄著孩子,再不濟也得在孩子把自己當成世界上唯一最愚昧最不需要尊重、只要給他錢就好的賤人時,去書店買幾本所謂專家騙錢的書學學怎麼在孩子面前忍氣吞聲如何更好地裝孫子。

我個人覺得其實沒必要。

誰見過一個長大的子女會像對待他的孩子一樣呵護老人?

從來就沒有。

不餓著不凍著就算孝順,回家蹭飯的頻率高點都算給老人面子,甚至最近還要把常回家看看當成法律條文寫進民法。

世風就是這樣,我還能幻想什麼?人家那些最起碼還是表面上的好學上進規矩本分的孩子,我的孩子已經廢了。

我能指望他什麼?

傷心不用頻傳語,拋卻心肝今擲地
相逢我是生疏客,泣盡夜來風和雨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Healthy Diet in Taiwa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Healthy Diet in Taiwan

In recent years,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gradually regarded nutritional science as the only standard of dietary regulations and guidelines.Contrary to the governmental regulations and guidelines, several discourses regarding healthy diet have emerged in the civil society of Taiwan since the 1970s.

These discourses are situated in the unique multicultural medical system of Taiwan. In other words, although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biomedicine, which are main standards of governmental regulations, are two of the knowledge consulted and absorbed by these discourses, other knowledge systems including at least Chinese medicine and natural therapies from West are not negligible in these discourses. Furthermore, surrounding these discourses grow promoters, active users, organizations, texts in print, recipes, and plentiful cooking tools.Briefly speaking, a kind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complex regarding healthy diet is built in these thirty years in Taiwanese civil society otherwise the profession and organization of nutritional science.

In this article, referring to actor network theory's perspective, I will depict the “network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based on my field work of five organizations promoting healthy die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aiwan. I joined several cooking classes of these five groups and participated as volunteers in three of them.

Through my study, I classify several different elements forming the network. They are diseases, body parts, “nutrients” , functions of food materials, cooking tools, food materials, skills to deal with food, information about resources of food material, and the different household conditions. The elements are loosely connected in different ways in every participants’ minds according to classes they joined and their practice in daily lives. What’s more, the "connections" which put different elements together and make the network possible come from several kinds of “trust”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s. The foundations of “trust” includ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self-evident, religion, kindness interaction and knowledgeable teaching.

Based on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network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bout healthy diet, an analysis of epistemology by comparing "possibility" and "probability" would be brought up. And by referring to my field study and existing literature, I will reconsider the limitations of governmental regulations based on nutritional science in Taiwan as the conclusion.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不鏽鋼水壺


更新二    2013.06.24

整理我的書籤,找到 Klean Kanteen 有關「中國製造」的回信,
於是連同「磁性」的說明,一起整理在這裡:

1.
I asked Klean Kanteens where are the Stainless Steel Bottles made!

http://www.survivalistboards.com/showthread.php?p=1479268#qpgOHbt7rFLcPItL.99 

Thanks for your interest and support of Klean Kanteen!

Our Klean Kanteens are manufactured in China. Please allow me to give you some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our Kanteens and our overseas factory.

Our Klean Kanteens are made of #304 stainless steel, the most common grade of stainless that exists. It has an 18:8 ratio, which is 18% Chromium to 8% nickel. The #304 stainless is the material of choice for the food processing, dairy and brewing industries. The Klean Kanteen has no inner lining to worry about, it is made of a single layer of stainless steel.

As stated on our website, we do periodic lab tests on our Kanteens through a 3rd party domestic lab to ensure that there are no hazardous substances involved with the Klean Kanteen. We have them tested in New Jersey by EMSL by their Materials Science Division. They test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Metal. All of the tests have come back with great results. We test for any trace amounts of lead, and the leaching of chromium, nickel, and manganese, etc. We have never found any unwanted or dangerous elements in the kanteen composition. All test results to date are consistent with expected metal components of 18/8 stainless steel.

While these results provide significant confidence for us in the safety and performance of Klean Kanteens, we continue to push our bottles through new tests to confirm and maintain our high quality standards.

Klean Kanteens are made from 100% virgin 18/8 stainless steel supplied by a reputable Taiwanese company.

In addition to independent periodic testing, each container imported into the United States is tested and certified by the USFDA and CPSC to be free of lead. We have decided to certify all of our products with Bureau Veritas (CPSC laboratories) to be in compliance with CPSIA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be in compliance with CPSIA regulations, every single shipment that is imported is certified by the CPSC to ensure that they are free of heavy metals including lead. CPSIA is a regulation that was recently passed banning heavy metals and phthalates from products intended for children. Because Klean Kanteen can be used by people of all ages, we have decided that all of our products need to be in compliance even though they are specifically intended for children. I am happy to know that we did not have to change any aspects of produc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compliance. Our kanteens have always been free of lead and phthalates. We have just begun to include batch #’s on the bottom of our kanteens so our customers will also clearly see the extent that we are going through to ensure safety. Every shipment that has left our factory starting from June will have this indication. Because your kanteen may be, or will be, from previous inventory, it does not mean that it was not put through the same standards.

China has the longest history of metal working in the world. One thing that was just brought to my attention by the CPSC (consumer protection agency under the FDA) is that stainless steel is going to be one of the few products that will no longer require lead and phthalate testing under the CPSIA regulations. Why? Well, according to them, in the making of stainless steel, the temperatures required to produce the stainless steel are so high, that it would be impossible for lead to remain in its composition even if the iron that was used contained lead originally. We receive many questions about lead, so Klean Kanteen is going to continue to test for it, just to have the results and be able to easilly verify that it is not present, just for peace of mind for our customers as many are not familiar with metallurgy and may not realize many of stainless steels’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ontents.

Please see the below information about our testing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Yours is not the first letter expressing concern about manufacturing of Klean Kanteen products in China. Let me assure you that Klean Kanteen would gladly avoid the monetary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of product transport from an overseas manufacturer if a domestic manufacturing option was available. Based on repeated inquiries with U.S.-based manufacturers, we found that our high-quality, stainless steel reusable bottles simply cannot be made in the U.S. for a price that would allow us to market an affordable consumer product. On that jobs note, Klean Kanteen does support local employment; we currently employ ~40 Butte County residents who enjoy full medical and dental coverage, better-than-average wages, paid vacation time, 401K retirement plans, and positive work environment. That's not small potatoes in this tough economic time.

We have done research regarding having our products made in the US, and discovered two major problems:

Cost. Your price as our customer would be over 3 times what it is currently for a Klean Kanteen. We would likely not be in business at these prices. I know some would be willing to pay more, but that is not realistic for most customers. Already at current prices many of our customers complain about the expense.

American stainless steel manufacturers were not interested in making a product like the Klean Kanteen, and this was somewhat disappointing for us as well.

We were however able to find a quality Taiwanese factory in China, that our employees visit 4-5 times a year for meetings and quality control purposes. We do not own our factory in China, but we have a very good work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m. In fact, we have two members of our management team in China as we speak.

A small team of Klean Kanteen inspectors and oversight staff are in the production facility daily to work with factory staff and ensure quality and standards are consistently upheld. Near daily communication between Klean Kanteen staff here in Butte County and staff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keeps the operation transparent and fluid with respect to decision-making.

The factory’s labor policy was of interest to us initially and we have found that they treat their employees very well. Th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wages are much better than perhaps you are imagining. In addition to frequent visits, we also conduct 6 month reviews on the factory, focusing on the below questions and more. Some of the questions that we asked were regarding forced labor, child labor, overtime pay, working conditions, etc. The questionnaires have all come back with very positive responses.

We implement the Outdoor Industry Association Fair Labor Toolkit as a guideline to ethically operate our supply chain. Installing the OIA Fair Labor Tool Kit ensures that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can be realized while basic living standards are preserved and improved. We have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ocial and ethical conditions involved in sourcing these products. We go above and beyond the International Fair Labor Code of Conduct paying closer attention to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 have attached the OIA Fair Labor Tool Kit so you can have a look at the guidelines that our factory operates under.

In addition to the social audits, Klean Kanteen works to maintain standards for fair labor, ethical business,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a Code of Conduct (COC). Stated simply, suppliers and manufacturers with whom we conduct business to produce Klean Kanteen products must agree to achieve or maintain standards established in our COC.

We have also been audited by LL Bean, William Sonoma, Pottery Barn, NSF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When large corporations approach us to have our kanteens produced for them, they typically conduct a full audit in our factory. They all have concluded that we were a “low-risk” factory. LL Bean audits all the products that they offer and rarely do they find manufacturers that fall into that category. We have ISO accreditation #9000 for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and #14001 for Qua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lease recognize that not all factories in China are like the ones in the news these days. Our factory has known that the Klean Kanteen is required to be a safe alternative to other unsafe products on the market today, and we hold them to these high standards. We would not market something if we did not believe in it ourselves. We believe that the Klean Kanteen is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one of the safest and best alternative beverage containers on the market, and we strive to uphold these standards for the comfort of our customers.

In a recent report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titled “How Green is my Bottle”, they calculated that freight/shipping of stainless steel bottles from Asia to the United States, adds only between 1 and 5 percent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l burden. Klean Kanteen purchases REC’s or Renewable Energy Credits to offse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electricity and fuels that are used to import our kanteens.

The only other metal option I know of is aluminum. Sigg manufactures their aluminum in Switzerland. They has recently released a stainless steel line as well. It is also manufactured in China for lack of another option. Their new stainless steel line will not be called “Sigg” as not to confuse their customers about the origin of manufacturing.

Aluminum by itself is not a "food grade material" and therefore requires an inner lining to buffer against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metal. The materials used to create this liner varies from company to company and should be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before use. In the past, companies have used a wide variety of products in their liners, including epoxy resin, plastics and other petroleum based materials. Some of these “coatings” contain and release the hormone-disrupting toxin BPA that is found in polycarbonate #7 plastic bottles and most aluminum cans.

Aluminum bottles are usually made of thinner, less expensive and less durable metal, so in general you will find that aluminum bottles will sell for less than Stainless Steel. There are thinner, less expensive, "non food grade" stainless steel bottles on the market now as well, we encourage you to investigate the company, the source and grade of the metal and the warranty on these less expensive bottles.

http://realgreengirl.blogspot.com/20...heres-why.html

We appreciate your passion for the planet and for the search for the best manufacturing options.

It would be great to have them made in the US, Canada, or even Mexico to create the extra jobs and eliminate the challenges of “Made in China.” We have not been able to find a facility domestically that makes smaller stainless items like our kanteens at affordable prices. There are currently no stainless steel bottle manufacturers in the US.

As a small start-up company in 2003, it pretty much came down to:

make them in the US and try to launch a company selling $40-$50 water bottles making it impossible for many to afford, or have them made in China, promote cleaner drinking on a more accessible level, and do the best we can as the company grows.

As you know, we have chosen option 2 and although it is not ideal in all regards, we do believe that we are contributing to better, more healthy planet. We are aware of the arguments to the contrary, and we are doing what we can to continue our sustainability efforts.

We are a small family owned and operated business with consumer safety at the center of our priorities. For the last 5 years we have been testing our kanteens to be certain that we are providing the kleanest alternative to plastic bottles. We would certainly not be promoting a product that we feel is dangerous. Our families use kanteens and we will continue to test above and beyond, providing piece of mind for ourselves and our customers.

I appreciate your reflection to this matter, and please let me know if I can answer any other questions. Have a great day!

Emily Smith
Customer Service Supervisor
4345 Hedstrom Way
Chico, CA 95973
800 767 3173 x322 t
530 345 3568 f
original@kleankanteen.com
www.kleankanteen.com
One planet, one you!


---------------------------------------------------

2.
Why is it that the bottom of my klean kanteen is not magnetic, while
the body of the bottle is magnetic? Ar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stainless steel used to make the bottle? If so, why?

http://www.ign.com/boards/threads/so-i-sent-an-email-to-klean-kanteen-asking-why-the-bottom-of-the-bottle-was-not-magnetic.181013289/

Hello Ahmad,
Thanks for your interest and support of Klean Kanteen!

Some stainless steel is magnetic while others are not. There are a few main categories of stainless steel that exist: Austenitic, Ferritic, and Martensitic. The most common type is Austenitic, which makes up nearly 70% of all stainless steel production, and this type contains the 300 series stainless that we use.

Our Klean Kanteens are made of #304 stainless steel, the most common grade of stainless that exists. It has an 18:8 ratio, which is 18% Chromium to 8% nickel. The #304 stainless is the material of choice for the food processing, dairy and brewing industries. The Klean Kanteen has no inner lining to worry about, it is made of a single layer of stainless steel. All grades of stainless steel in the 300 series contain chromium and nickel, the difference is the ratio. Typically it is the chromium and nickel content that make stainless steel non reactive to magnets.

Some of our bottles are magnetic while others are not. This all depends on the work that is done to the steel itself during manufacturing. We use a process called cold forming in the capping of the bottom of our bottles, the bending of the steel to form the bottle neck, and in the forming of the stainless caps. During this cold forming process, some of our bottles do become magnetic in these areas (bottom, neck and vertical seam) but can be magnetic overall.

All austenitic grades typically have very low magnetic traceability and hence show almost no response to a magnet when in the hardened/cooled condition; the situation is, however, far less clear when these steels have been cold worked by wire drawing, rolling or even centreless grinding, shot blasting or heavy polishing. After substantial cold working Grade #304 may exhibit quite strong response to a magnet. This does not changed the elemental make-up stainless steel, it is just a result of stress and pressure exerted on the stainless steel.

Check out this link, it explains the cold forming process and why they become magnetic.

http://www.azom.com/details.asp?ArticleID=1140

The magnetism does not chang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tainless steel.

As stated on our website, we do periodic lab tests on our Kanteens through a 3rd party domestic lab to ensure that there are no hazardous substances involved with the Klean Kanteen. We have them tested in New Jersey by EMSL by their Materials Science Division. They test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Metal. All of the tests have come back with great results. We test for any trace amounts of lead, and the leaching of chromium, nickel, and manganese, etc. Stainless steel does not leach.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I hope that helped to explain it, I understand most of us are not familiar with metallurgy, but I hope the information on the link and in this email was helpful.
Thank you,


Emily Smith
Customer Service Supervisor

original@kleankanteen.com
www.kleankanteen.com

One planet, one you!




更新一    2013.05.15

早上收到 Klean Kanteen 的電子報,他們出了誘人的新產品。

Vacuum Insulated, Stainless Steel Tumbler and Cup,在這裡:
http://www.kleankanteen.com/products/cups-tumblers/steel-insulated-tumbler.php

Tumbler 指的好像是底部越來越瘦的杯子,
總之,這個產品就是一個真正的保溫「杯」。

其實 Klean Kanteen 之前就有不鏽鋼杯,
他們希望以此取代一般紙杯,
但是以前的不鏽鋼杯沒有隔熱,
所以就像我的基本款 Klean Kanteen 水壺一樣,
不能裝熱水,否則就會變成燙人武器。

但是這種隔熱的保溫不鏽鋼「杯」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關鍵是這個杯子的容量很大,
是 16 oz,大約就是 473 ml,已經足以裝下很多咖啡店的飲料。

其他的基本資料包括:
重量:262 克
尺寸:高 16.1 公分,寬 9 公分
美國售價:23.95元,大約台幣 710 元

台灣的代理商好像還沒有進口這個產品,
如果進口了,我猜一個杯子可能也要 950 元左右,
(美國售價大概是台灣的七五折)
實在也不是很便宜…

我比較好奇的其實是「蓋子」。
從網頁上看起來,這個杯子好像真的就和一般杯子一樣,不會有蓋子,
而且 Klean Kanteen 販售的附件裡好像也沒有這種杯子適用的背蓋,
但是要保溫的杯子卻沒有蓋子,這樣不太對勁吧?


--------------------------------------------------------------------------

正文    2013.03.06

前陣子到戶外用品店找尋適合的睡袋,
順道看見許多牌子的不鏽鋼水壺,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我最想要的 Klean Kanteen

我對不鏽鋼水壺的興趣是在我決定放棄使用 Nelgene 之後。
我原先都使用 Nelgene 的水壺,
包括原先的 PC 材質和後來標榜不含 bpa 的 Tritan 材質。
也推薦好幾個親戚朋友使用。
後來我認真看了他們網站對 Tritan 的介紹,
有兩個原因讓我決定不再使用他們的水壺:

第一個原因是,他們其實不覺得 bpa 有疑慮,
可以參考這個說明:http://www.nalgene.com.tw/pc.html
他們改用 Tritan 的原因主要是反應消費者的需求,
這也可以理解,他們是做 PC 材質起家的,要放棄 PC 似乎沒有那麼容易。
但是作為一個消費者,我認為這樣的態度讓我產生疑慮,
如果這個廠商的態度是,
「在還沒確定產品有危害之前,我們都相信產品是沒有害的」,
那麼如果下次發生類似事情,
我很難信任他們會為了消費者而提早做出處置。

另一個原因也和此有關。
相較於 PC,Tritan 是另一種新的材質,
我其實無法確定,這種材質究竟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Tritan 是 "bpa free",也就是不會釋放出 bpa 這種物質,
但是,所謂的「環境荷爾蒙」不是只有 bpa 這一種,
我也可以想像,科學家之後還可能發現其他有害物質,
尤其是對 Tritan 這種較新的化學原料而言,
很多屬性應當都還沒有被完全瞭解。
在這種情況下,廠商成為重要的把關者,
如果廠商的態度是如上一段所言那樣,
那麼我就無法信任他們,
也因此,我就決定放棄 Nelgene。

之後,我曾考慮過鋁製水壺,
後來才發現鋁製水壺的內部一定需要塗層,
所以輾轉才決定找尋不鏽鋼水壺。

也因此,我才發現 Klean Kanteen。

我喜歡 Klean Kanteen 的原因不僅僅是他們使用不鏽鋼水壺,
主要原因是,他們網站上對於產品有很詳細的說明
解答我一開始許多疑問。
另外,我也在網路上看過兩封他們回覆給消費者的信件,
一封是有關水壺產生磁力的問題,
另一封是問及他們為什麼不在美國當地製造、要選擇要中國製造。

這是我看過最有誠意的回信,
信件內容很長而且很仔細,
其中一封信應該可以在 Amazon 的評價區 中找到,
另一封我已經忘了是在哪裡看到的了。
總之,因為他們回信時的說明方式和態度,
讓我覺得這是一個相對可以信任的廠商。


-------------------------


好吧,我又犯了一樣的毛病,花費太多力氣在前言。

我想談的其實是一個台灣的不鏽鋼水壺廠商。
這個廠商和 Klean Kanteen 的關係是,
他們似乎跟著 Klean Kanteen 的腳步做了一些產品,
我指的主要是水壺蓋子的演進。

可以先看看幾個樣式的比較:

1.
http://www.cy-driver.com.tw/driver/driver-600.html
http://www.kleankanteen.com/products/accessories/klean-kanteen-caps-classic-loop.php

2.
http://www.cy-driver.com.tw/driver/driver-DR1013-70.html
http://www.kleankanteen.com/products/accessories/klean-kanteen-caps-wide-loop.php

3.
http://www.cy-driver.com.tw/driver/driver-plus-600.html
http://www.kleankanteen.com/products/special/ntr_plasticsucks.php


------------------------------



整體而言,我注意到的這個台灣廠商的產品演化大概是這樣,
他們先出了 600 ml 的保溫杯,
就是類似於第一組連結的那個,但可能有些差異,
後來,他們又出了同樣款式但是容量變成 700 ml 的保溫杯,
最後,他們出了第三組連結中的那個竹面水壺蓋的保溫杯,
同時,在差不多的時間吧,
他們把保溫杯切割成「冷熱兩用保冰杯」和「長效真空運動水瓶」兩個系列,
就如同現在他們網站的顯示方式。


和 Klean Kanteen 主要做沒有保溫的單層水壺不同,
這個台灣廠商的市場策略很好,
他們只做不鏽鋼的保溫瓶,
而且價位比台灣市面上的日本品牌保溫瓶便宜了一截。

更厲害的是,相較於歐美一般保溫水壺 20 oz (約 600 ml) 的規格,
他們做了 700 ml 的保溫杯,
這就真的是完全為了台灣而設計的,
因為台灣的現泡茶飲店都是以 700 ml 為基準,
而且目前為止我在市面上也只看過這一個牌子有 700 ml 保溫杯。

如果比較 600 ml 和 700 ml 水壺規格,
會發現 700ml 的水壺,雖然只多 100 ml,
但是重量「多重了許多」,
這可能也是 700 ml 水壺原先的弱勢,
不過放在台灣的特殊環境中,700 ml 的水壺反而好用太多。


------------------------------


言歸正傳,總之,看到上面三個比較,
可以發現這個台灣廠商的水壺蓋子,
和 Klean Kanteen 的極為相似。

基本上,Klean Kanteen 水壺蓋的一般規格,是全 PP 材質的,
也就是上面第一個連結中的水壺蓋。

在 Klean Kanteen 的水壺蓋規格中,
如果要增加不鏽鋼含量、減少塑膠含量,
那就要另外買更貴的水壺蓋,
因此,例如第二個連結中,水壺蓋和水接觸的部份變成不鏽鋼的,
就是比較高等級的水壺蓋,需要另外加錢購買。

Klean Kanteen 還有更高級的蓋子,
全不鏽鋼的,這看來很酷,但是也更貴,
除了全不鏽鋼等級的蓋子,
Klean Kanteen 前一兩年出了一個更特別的水壺蓋,
是使用竹子當成水壺面,
他們取了一個標語:Non Toxic Revolution 'Plastic Sucks!'
也有一個研發過程的詳細想法說明
當然,這種水壺蓋已經有了時尚風格,
又更貴上許多。


---------------------------


不過,如果回頭來看台灣廠商的水壺規格,
就會發現,原先在 Klean Kanteen 而言的特殊規格,
統統都變成台灣廠商水壺中的「標準配備」。

所以,去年我考慮要買不鏽鋼保溫杯時,
我就是因為台灣廠商這個 700 ml 和不鏽鋼蓋體的規格,
最後決定買了台灣廠商的保溫杯。

也是在大約一個月前,我到戶外用品店時,
意外發現了這家廠商的最新產品,「竹製水壺蓋面」的保溫杯。

我一方面感到驚喜、但同時當然也帶著一些質疑。
心底其實是不知道該不該高興:
美國人的「特殊配備」變成我們的「基本配備」。

這種「特殊配備」和「基本配備」的差異,
從台灣廠商的文宣中也可以看見,
相較於 Klean Kanteen 用了一個專門的頁面來介紹竹製水壺蓋,
台灣廠商的介紹中,對於竹製素材其實沒有特別多著墨,
所以,如果只單獨看見這個產品的消費者,
大概就不會像我那樣驚喜,
搞不好還會覺得,這是有點醜、設計失敗的新造型。


-------------------------------


我其實還不知道要怎麼評價這個台灣廠商和 Klean Kanteen 之間的相似。

除此之外,我目前是很開心地使用著不鏽鋼水壺。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花蓮行(上)




















年末之際,踏上安排許久的花蓮之旅,
四天三夜的旅程,有很多有趣的經驗。

屈從於好不容易才在網路上搶到的火車票,
所以我們是星期六中午啟程,星期二中午返還。
因為前一夜沒睡好,而且出發時間估算錯誤,
所以我們狂奔著到汐科火車站趕區間車,
我背著塞滿東西的小包包,拎著行李袋,
邊跑邊有一種許久未見的熟悉感,
我似乎常常在旅行出發時追趕交通工具!?
也因為太過疲累,從松山到花蓮的火車上,
我們幾乎一路都在睡覺,這似乎也為這趟旅程定下了基調……

抵達花蓮,感到一股新鮮和喜悅,
我們先到車站旁的遊客服務中心遛躂一番,
裡面的服務人員態度都很好,
詳細指點我們,怎麼搭公車到我們預定的哈囉背包客棧

沒錯,我們在花蓮搭公車。
如果不是和 Ling 一起,我大概也沒考慮過這個選項。
但總之,我們就跑到火車站另一邊的花蓮客運總站,
按著遊客中心服務人員的指示,買了從花蓮往崇德的車票。

不得不說,花蓮的公車不是很易懂,
沒有時刻表可以索取,牆上的時刻表也只有站名,沒有地圖,
如果不是在地人,大概沒辦法知道要搭哪一班車。
不過話說回來,也不是只有花蓮是這樣,
我在屏東搭公車時好像也沒有地圖可以查詢。

等車時遇到一對旅客,日本女子和白人男子,
我們幫他們詢問了前往市中心的公車班次,
剛好也和我們同一班公車,
不過如果他們之後還要搭公車,
大概也沒有辦法輕易找到資訊了。
後來我也慢慢了解到,「計程車」可能才是外地人來旅遊時,
除了租車之外的最好選擇。

我們在花蓮縣政府附近下了公車,
這是離我們住宿地點最近的公車站牌了,
不過還是亂逛、步行快二十分鐘,才突然就抵達哈囉背包客棧。
接待我們的是一位可愛的年輕女性,
後來知道,她是來住過幾次的客人,
這個假期就情商老闆 Peter 先生讓她來短暫換宿。

哈囉背包客棧的佈置非常有風格,Peter 說他有在玩「老北歐」,
客廳裡的裝飾都是正品,有些是從朋友倉庫裡買來。
我其實不太了解這些,不過在我們的房間和樓梯的廊道間,
我們倒是對於各種燈飾和光影的巧妙應用而驚呼連連。

等我們安頓完畢準備出門走走,也已經晚上七點了。
原先想要借客棧的淑女車到附近逛逛,
不過 Ling 的騎車技術實在無法令我安心,於是我們就決定步行,
先在附近小餐館吃了刀削麵,然後一路走到花蓮港。

我們住的客棧其實離熱鬧的區域很遠,
所以一路上沒什麼人車和店家,
真的算是寧靜悠閒沒什麼目標的閒逛。
走了也不知道多久,就來到花蓮港,
從這裡可以隔著碼頭眺望太平洋,
不過因為天色很晚,其實沒有什麼美麗景色,
只看見碼頭旁隨著波浪浮沈的幾艘船,
固定的繩索還不時嘎嘎作響,有一絲絲毛骨悚然。

晚上回到客棧已晚,再加上 Ling 不太舒服於是沒睡好,
原本跟 Peter 說好的八點早餐,只有我跑下去吃。

Peter 的早餐是跟他的朋友叫的,
第一天和第二天吃了三明治,第三天則是巨大的蔬菜蛋餅,
再加上自己準備的水果和飲料,
第一天是紅茶,第二天是紅豆湯,第三天是花茶。
我都吃得很開心。

吃早餐時,遇見一對從中國廣州來的年輕旅客,也和他們聊了一陣,
他們來台灣自由行,準備環島一週,已經去過台北近郊、高雄和墾丁,
當天中午要前往台北,應該會在台北跨年。
我也和 Peter 還有換宿的小姐聊了一下,(原諒我忘了她的名字)
大家看來都很願意聊天,一不小心就聊開了。

Ling 一直到中午才恢復體力,
於是我們決定更改行程,先到市區晃晃。
跟 Peter 要了計程車公司的電話,然後叫計程車前往市區。

這家大豐計程車行很有趣,我以前沒遇過這樣的經營方式。
他們的車子雖然也跳錶,也是公定起跳價一百元,
但是如果是電話叫車,不管載到市區哪裡,似乎就都是一百元,
有時候已經跳錶到一百五十元,最後還是一百元。
所以最後算一算交通費,和我們租摩托車大概不會相差太大,
而且在天氣狀況那麼不穩定時,可能還更方便些。

這家計程車行還有另一個有趣的地方,
打電話叫車時,雖然有一個總機接電話,
但是所有計程車司機都可以聽到電話聲音,也可以參與對話。
另外,叫車時總機只會問上車地點,
不會留電話,也不會告訴顧客計程車車牌號碼。
接著,每台計程車就會根據他們的位置,決定要不要接著客人,
如果要接,就會直接用對講機「喊聲」,
如果案件很多,總機就會重複喊一些還沒有人處理的叫車案件,
看看哪輛計程車想處理。
所以,開車的大哥常常會在車上還有客人時,
就會根據下車位置「喊聲」下一個客人。

更有趣的是,如果客人等車等了一陣子,
發現車子一直還沒有來,再打電話進去詢問,
這時候除了總機接聽之外,已經「喊聲」要去接這個客人的計程車,
也會拿起對講機直接跟客人講話,
甚至請他們調整一下上車地點之類的。
當然,如果某些計程車到了現場卻找不到客人,
我們這些坐在車上的乘客,
就可能直接透過對講機聽到那台車的大哥開始罵一些難聽的話……

總之,我自己坐在車上聽著對講機,
會覺得他們很像在玩一種合作打怪的遊戲,
四散在花蓮市的計程車們,
要努力一起把每個叫車的客人都處理掉,哈~

回歸正題,我們大概中午十二點多抵達花蓮市區,
一直到晚上九點多,都在市區認真地走著、逛著,
拍了許多有趣的照片,不是美麗風景,
而是各種可能讓人思考、具有啟發、或顯露特定社會意涵的事物。

我們先到花蓮文創園區走走看看,這是今年新開幕的景點,
在裡面發現兩個讓我心動的牌子,品家設計講和 GRANGE,
其中,GRANGE 是一個台灣的精油品牌,
他們自己種香草、自己萃取精油,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再多認識和瞭解。

另外,展場外頭的走廊有些手作市集,
Ling 在支持流浪貓 TNR 的攤位買了明信片,
我看著另一個攤位旁的非洲鼓,
則默默下定決心,有一天也要學習。

出了文創園區,因為太冷,先隨意找了小店吃碗甜點,
不怎麼好吃的熱豆花和燒仙草,
接著來到法采時光,這家咖啡館大概是我們在花蓮最愛的「所在」。
我們會認識並拜訪這家咖啡館也是偶然,
可能是在 GRANGE 和店員閒聊太久,我們要離開時,
有個店員就主動推薦我們這個咖啡館,
我想大概可以算是她的私房景點吧!


待續………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關於「酒駕」的一點想法


一直提高罰則沒有用。

提高罰則背後的思維是,
提高喝酒開車的「成本」和「代價」,
讓喝酒的人在權衡輕重的情況下,放棄開車,選擇另一種交通方式。

但是為什麼要把「罰則」一直抬高呢,
這是因為,不是每個喝酒開車的人都會有這個「成本」,
他們必須要被警察抓到才有這個成本,
所以對他們而言,這是一種「風險」,是一個機率值,換言之,
「酒駕罰則」X「被警察臨檢的機率」+ 「酒駕出事的賠償」X「酒駕出事的機率」
這兩個的加總才是他們最終評估的成本,然後這個成本會被他們用來和
坐計程車回家,隔天再來開車」或者「坐車出門和回家」來做比較。

「酒駕罰則」X「被警察臨檢的機率」+ 「酒駕出事的賠償」X「酒駕出事的機率」
坐計程車回家,隔天再來開車
直接坐車出門和回家

所以政府努力想提高罰則、增加臨檢的頻率。

但這個假設根本是錯誤的。

這個假設的前提是,那個行動者是可以進行「理性判斷的」。

所以,假設一個人他今天預期自己會喝酒,
那他有可能在出門前就「理性判斷」,於是選擇不開車出門,
我好幾次都遇到朋友們這麼選擇和決定。

但假設是一個已經喝了酒的行動者,
那麼,究竟,我們要怎麼期待他們「理性判斷」。

所以提高罰則對這些人根本沒用。

需要的是一個整體的策略,
需要的是從這個人「喝酒」到「開車上路」之間的路徑管控。
每一個環節的其他行動者都是關鍵的。
如果我們認為,酒駕有很大的「外部性成本」,
那我們就不能一直把「管理」專注在這個「無法理性」的行動者身上。

賣酒的人、一起喝酒的人、停車場的管理員、餐廳外面的計程車、他開的車,
甚至當這個喝酒的人上路之後在同一條路上駕駛的其他車輛等,
我們該賦予環節中每個行動者一些權力和責任去阻止這個喝酒的人繼續開車。

有很多可以嘗試的作法,
例如:
#停車場的出入口彎彎曲曲,寧可讓他在停車場裡出車禍
#停車場管理員有權力直接不讓他出去
#付錢的時候或出停車場時需要來段測驗
#規定賣酒的餐廳直接叫計程車
#一起喝酒的人的義務
#車子要開之前都要呼口氣直接酒測然後才能啟動
#…

這些作法看來荒謬,但總之我想強調的是,
關鍵是要阻斷從「喝完酒」到「開車上路」的路徑,
而不是一直期待這個喝完酒的人「理性判斷」。


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 (AED)

更新二  2013.06.17

最近看到有關 AED 的幾篇新聞:



和之前的訊息比起來,主要是提到「新光保全」也加入 AED 市場。

新光保全也有他們自己的 AED 地圖:



可以看見,相較於中興保全的 AED World,
新光保全還沒有專門的 AED 網頁,
對於急救的介紹也很簡陋,在他們的網頁上獲得不了什麼知識。

----------------------

在我繼續搜尋之下,其實又找到了另一個新光電通的 AED 網頁,
最神秘的是,新光保全網頁沒有提供連結到這個網頁,
即使在新光電通自己的網站中,也找不到通往這個網頁的連結,
我是使用 google 圖片搜尋才找到這個網頁:


在這個網頁下,可以更清楚看見新光的 AED 的樣貌和細部說明,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是和日本母公司合作,所以和中興保全的 AED 不同廠牌。

可惜的是,這個網頁沒有提供 AED 擺放地圖,
所以還是得回到新光保全的網頁才能看見地圖。

長期而言,可能還是需要有個單位出來整合所有廠商的 AED 地圖,
然後作成手機的 APP。

但對我以及和我一樣使用台北捷運系統的民眾而言,
先認識新光保全的這個橘色的 AED 是有必要的,
因為他們拿到台北捷運的標案,
現在在台北捷運內應該也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了。

----------------------












































更新一    2013.05.13

這篇文章意外收到兩個留言,
應該來自 AED 相關產業的推動者們。
在文章最底下就可以看見他們的留言,
我把他們提供的重要資訊放在這裡,
提供參考:

1. 台灣 AED World
http://www.aedworld.com.tw這是中興保全底下的立偉電子建立的網站,
他們應該也建置了台灣目前 90 % 左右的 AED。

這個網站整合了很多 AED 相關資訊,很豐富也值得參考。
其中,有一個台灣 AED 地圖,雖然我使用時一直出現問題,
不過理想狀況下應該可以看見台灣目前擁有 AED 的地點,
所以如果隨身存在手機裡,緊急時可能就可以查詢此地是否有 AED,
不過相較於此,如果有人做個「緊急救護操作流程」的 APP,
再把地圖資訊納入其中,或許就更完美了。

其實如果搜尋一下新聞就會發現,
中興保全從好幾年前就開始推動和投入 AED 相關領域,
所以今年大概算是終於開花準備結果的一年吧。

另外,看了這個網站我也才瞭解為什麼清大有那麼多 AED,
因為立偉電子的董事長也是清大教授。


2. 台灣 AED World 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W.AEDWORLD


3. 清華大學的 CPR + AED 宣導影片
http://clinic.media.nthu.edu.tw/media/show/id/87
這個影片只有四分多鐘,
算是清楚呈現整個急救流程,
尤其是有了 AED 之後,
CPR 和 AED 之間的順序應該為何,
簡單說,確認沒有意識和呼吸後,就開始做 CPR,
同時趕緊去拿 AED,如果有了 AED ,就馬上使用 AED,
用 AED 電擊完再繼續做 CPR。

-------------

撇除這些資訊,
我最關心的其實別的問題,
我很好奇我這個沒人看的部落格為什麼會被找到?

另外,我更關心的是,
我一開始找尋 AED 相關資料時,
為什麼沒有找到這個 AED World?

看來可能是我的關鍵字判斷有些問題,需要再檢討…

-------------------------------------------------

正文    2013.05.08










































這個機器叫做「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
英文名字是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簡稱 AED。

我第一次看見這種機器是在清大水木一樓,
紅紅的非常顯眼,當時還以為是清大基於某些理由安裝的設備,
後來在台北很多地方開始看見,
尤其在捷運站裡,也都慢慢可以能夠發現它的蹤跡。

今天收到消基會的電子報,才知道這是消基會推動的成果。
電子報的內容:
http://www.consumers.org.tw/unit412.aspx?id=1681

基本上,這個機器是依據今年通過的《緊急醫療救護法》所設置,
那個法律的規定主要是這樣:

第 14-1 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公告之公共場所,應置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或其
他必要之緊急救護設備。
場所管理權人或法人負責人於購置設備後,應送衛生主管機關備查後,登
錄於救災救護指揮中心。
前二項必要之緊急救護設備之項目、設置方式、管理、使用訓練及其他有
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第一項公共場所購置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或其他必要之緊急救護設備
,必要時得獎勵或補助。
第 14-2 條
救護人員以外之人,為免除他人生命之急迫危險,使用緊急救護設備或施
予急救措施者,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
救護人員於非值勤期間,前項規定亦適用之。

也就是說,以後的公共場所都需要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
以及「其他必要之緊急救護設備」,
但因為只有 AED 直接寫進法律,其實等於是規定要設置 AED。

和這個條文相關的另一個重要規定,也在媒體中引起討論。
例如這個報導:
民眾救人將可免除法律責任 衛生署引進善良的撒瑪利亞人法

簡單說,為了鼓勵大家勇於使用 AED,
所以特別規定,使用 AED 救人可以免除法律責任,
至於是哪些民法和刑法上的規定呢?
WIKI 上有不錯的說明:中華民國刑法上的緊急避難

大體上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不是完全免責。
第二個重點,因為刑法第二十四條第二項的規定是:
「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
之。」所以假設你是醫生或相關救護人員,那可能就完全不能免責。
不過因為《緊急醫療救護法》是說,
「救護人員於非值勤期間,前項規定亦適用之。」
所以看起來應該也是可以免責才是,
總之,我也搞不懂。

---------------------------------------

在知道這些機器出現的大概緣由之後
原先我一直覺得,這大概又是一種浪費錢的設備,
因為只有硬體,沒有任何教學活動的具體規定,
根本很少有人可以在緊急的一分鐘之內熟練操作。

不過我又仔細看了一下 AED 的操作介紹,
發現這和我想像的「電擊器」很不相同,
如果我再多經過一些實際的熟悉,或許就可能會有勇氣操作。

原因在於,這真的是一種很簡單的工具。

這個網站有很清楚的說明:
http://tw.myblog.yahoo.com/londa-tiger/article?mid=20910&prev=-1&next=20908

關於 AED 的詳細介紹,同樣可以參考 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

簡單說,這台 AED 有兩個功能,
一個是判別心電圖,確認這個人現在的狀態適不適用電擊,
接著,如果適用,它就會自己充電,然後電擊。

因此,做為一個協助的人,
要做的事只有兩個,
第一個是,確認這個倒下來的人是不是已經沒有意識和脈搏。
第二個是,按照說明接上電極片。
接下來就交給機器了。

這是台北火車站網頁的簡易說明

AED操作流程
<確定(懷疑)病人無意識、無呼吸、無心跳,則開始使用AED>
步驟1:打開電源
步驟2:將貼片貼在病人身上
步驟3:AED自動分析心律,不要碰觸病人
步驟4:依據機器指示,如需電擊,待機器充完電後按下電擊鈕

---------------------------------------

消基會的建議是,一到某個公共場所,
就先找尋 AED ,然後在那裡打卡。

但我想,總之就像尋找逃生出口和滅火器一樣,
以後到了某個公共場所,就要額外多找 AED 的所在。

當然,下次在公共場所看見這台機器,
別忘了先認真閱讀一下使用方式,
看有沒有機會拿起來熟悉一下。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內容索引:《你應該吃我嗎?》


你應該吃我嗎?(原書名直譯:吃得高尚)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

P.10~P.14  作者和對自己對話,說服自己嘗試素食。

"我與...果實主義者的區別,並不在於我們的飲食方式是建立在不同的價值觀上。不,真正的區別是,她作出了一個道德上的決定,並以此作為自己的飲食座標。而我呢,我對自己的行為卻從未作過一絲半毫的思考。"(P.11)
"在一個文明社會裡,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在所有肉食品進入超市之前,生產監督的環節早已完成。……更何況,每一家屠宰場和養殖場的環境,確實是經過檢查的。只不過,在我生活的這個國家裡,決策者對虐待動物的容忍力,似乎超出了我所能接受的程度。"(P.12)

一月 ── 只吃有機食品

計畫目標:只吃有機食品,即帶有六角形歐盟有機認證標誌的食品,或者是我對其生產和加工條件瞭如指掌的食品,例如,男鄰居薩皮親手種植的馬鈴薯及其他塊莖類產品(其踩摘過程有我目擊為證)、女鄰居貝埡特的自製果醬,還有村長家自養母雞所產的土雞蛋。

P.49~P.53  討論德國養雞環境的改革和爭議

親緣關係

P.59~P.70  討論人與動物的相似程度。

"況且,即使有一天我們真的發現人類具備某項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能力,我們就能從此與動物界一刀兩斷?難道憑這一點便可以證明,我們是另一種生物,而不是具備這種特殊能力的動物?歸根究底,一切根源只在於:判定自身歸屬、關聯與義務的,是人類自己,而判定一切的標準,全憑其自身的喜好。"(P.65)

"無論人與動物的物理特徵有多大差異,在面對死亡時,這些差異都將化為烏有。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人與動物的相似性,我們必須懂得,人也是動物。畢竟,殺死一個異類比殺死一個同類,總是容易得多。"(P.70)

二月 ── 繼續有機 

計畫目標:盡可能作到所有食品都在有機專營店採購。

P.76~P.80  家禽和野生動物的差別

"大規模養殖最可怕、最令人絕望的地方,並不在於這些動物無法享受到野外生活的自由和幸福,而是因為牠們的生活比野生動物更悲慘。對養殖場裡的動物來說,的確是生不如死。"(P.80)

P.81~P.83  工業化有機農業的盲點

P.87~P.89  廉價與昂貴牛肉的思考

"在歷史上,直到四五十年前,飼養動物一直是一件昂貴的事情。…直到有一天,當人類的殘忍和為所欲為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肉製品在西方工業國才終於成為所有階層都消費得起的日常食品。"(P.88)

P.91~P.94  反思有機養殖業的矛盾立場

"假如在一個人眼裡,一群豬不過是生產肉排的流水線,動物的需求對他來說根本就一文不值,那麼把牠們關進籠子,整天不見天日,又算得上什麼?但是,假如一家養殖場聲稱自己的養殖方法有利於物種保護,但目標卻是為了有一天把動物殺掉,那麼其中的矛盾是顯而易見的。"(P.93)

同情或無情

P.99~P.109  討論「同情」與「移情」的差異。

"為什麼我對工業化養殖的情況早就一清二楚,卻仍然無法說服自己放棄肉食,而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購買占美尼所說的「苦命的肉」呢?"(P.99)

三月 ── 素食

計畫目標:不再吃肉和魚。

P.121~P.128  描述了一些動物養殖場裡可能的虐待工具和行為

四月 ── 繼續素食

計畫目標:仍然不吃肉,也不吃魚,同時也不吃任何含明膠的食物。

P.140~P.145  屠宰場裡可能的虐待行為

P.154~P.157  畜牧與地球暖化的關係

五月 ── 純素食

計畫目標:拒絕一切動物製品,無論飲食還是穿衣。

P.168~P.171  有關皮製品或其他動物製品。


六月 ── 繼續純素

計畫目標:同上月。另外,再買一隻「純素」錢包。

P.207~P.208 和純素主義者相處帶來的羞恥感。

和牛奶有關的那些事

P.217~P.225 討論有關牛奶的科學研究資料

七月 ── 更純的純素

計畫目標:拒絕一切肉食。買一床化纖被或棉被。

八月 ── 極端純素

計畫目標:杜絕一切例外情況的發生,盡量作到絕對純素。

P.267~P.268  對純素的一點思考

P.269~P.274  純粹主義和改良主義之間的論辨

P.285~P.292  有關狩獵的討論

九月 ── 果食主義

計畫目標:只吃那些不會給植物造成損傷或死亡的植物部份。

P.296 果食主義的基本原則

P.298~P.299  和一個食果者的討論

"我懂了。原來,在一個像果食主義者這樣嚴格以道德規範約束自身的人面前,每一個在道德上有追求的人,總會情不自禁地萌生出一絲希望:必須要從雞蛋裡挑出骨頭來。"(P.304)

P.305~P.309  有關植物!

P.314~P.315  自然主義的理念

我們是冠軍

P.325~P.333  反思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

十月 ── 繼續果食

計畫目標:杜絕一切針對人、動物和植物的暴力行為。

P.345~P.348  另一位果食主義者和其他類似的理念

P.352~P.356  和一位耆那教徒的討論

十一月 ── 接下來怎麼辦?

計畫目標:作出決定。

P.362~P.371  作者最後的決定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Video Summary:The Great Gatsby

我很少到電影院看電影,
和 Ling 在一起之後,機會多了些。

昨晚算是順從衝動,我們臨時就決定去看了「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我之前曾經翻過小說,但其實沒有很大興趣,
也不太能理解這本小說之所以經典的原因。

不過電影倒是引人入勝,看完之後還留下淡淡惆悵和哀傷,
讓我想要慢慢咀嚼這些情緒的由來。

這也是我看過的第二部 3D 電影,
其實我不能確定,有沒有 3D 的差別大不大?

我之前一直覺得,這個故事的軸線很簡單,
所以沒有很多複雜或有趣的發展空間,
不過 Ling 跟我說, 在一般的詮釋中,
Gatsby 代表的是過於樂觀的美國夢,
如果用這個角度來看電影裡的故事,
確實就又能看見一些不同的東西。

整體而言,電影的敘事節奏越來越快,
所以兩個多小時不會太長,也不會感到枯燥,
我很喜歡 Tobey Maguire 的旁白,
他的聲音會讓人想跟著他繼續推進。

看電影時就猜想,電影的開頭和結尾,
應該都是直接引用小說的句子,
一查之下,果真如此,
這裡可以下載整本 The Great Gatsby 的 PDF 檔:
http://www.planetebook.com/ebooks/The-Great-Gatsby.pdf

我最喜歡的是結尾的那段話:

    And as I sat there brooding on the old, unknown world,
I thought of Gatsby’s wonder when he first picked out the
green light at the end of Daisy’s dock. He had come a long
way to this blue lawn and his dream must have seemed so
close that he could hardly fail to grasp it. He did not know
that it was already behind him, somewhere back in that vast
obscurity beyond the city, where the dark fields of the republic
rolled on under the night.
    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 the org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 It eluded us then, but
that’s no matter—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 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 And one fine morning——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

在電影最後有一幕, Nick Carraway 原先寫好的文稿封面,
書名是 "Gatsby",但他最後又覺得在 "Gatsby" 之前加上 "The Great" 這兩個字,
而這也構成了整個故事最深刻的主題。

原先我猜想,這是導演自己的詮釋,
不過和 Ling 討論之後又不那麼確定了。

最後再提一個我覺得有趣的部份,
這本書雖然寫於九十多年前,
但是已經相當有「後設」的味道,
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其中一個部份算是在描寫這本書寫作的過程,
因此,當故事說完,這本書也就寫完了。

總之,我覺得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俄羅斯卡比索冰淇淋

前幾天和家人吃火鍋時又聊到這個話題,讓我忍不住想寫下來。

我一開始是從 Ling 那裡知道這件事的,
卡比索冰淇淋原來是台灣杜老爺冰淇淋底下的牌子。

會知道「卡比索」這個牌子是很久之前在公館遊蕩時發現的,
我還記得那時候麻辣鍋店大大的招牌寫著世界四大冰淇淋,
然後把「卡比索」和 Häagen-Dazs、Muji、Mövenpick 等排在一起。

直到上次去宜蘭玩時,無意中才從 Ling 那裡知道,
原來卡比索是杜老爺冰淇淋旗下的高價品牌。

這是卡比索冰淇淋的官網,
卡比索的全名是「卡比索皇家俄羅斯冰淇淋」,
在上面完全看不見杜老爺的名字:
http://www.kabisuoicecream.com.tw/index/index_1.htm

在卡比索的臉書上,也是充滿了濃濃的「俄羅斯味」:
http://www.facebook.com/kabisuoicecream

另外,這是杜老爺冰淇淋的網站,上面也沒有卡比索。
http://www.duroyal.com.tw/

不過卡比索和杜老爺的關係其實也不是秘密,
在天下雜誌上早就介紹過:杜老爺,愈貴愈暢銷的祕密

有趣的其實是,那「杜老爺冰淇淋」是誰的呢?
答案是,「南僑集團」
http://www.namchow.com.tw/
也是看了這個網頁,才知道原來很多餐廳都是他們的。

這是 PTT 八卦版一個關於台灣冰淇淋產業的討論串:
http://www.ptt.cc/bbs/toberich/M.1305623347.A.F15.html

順帶一提,Häagen-Dazs 和綠巨人玉米是同一家公司。
http://www.generalmills.com.tw/Gmi/Level1Page.aspx?PageNumber=137

搜尋這些資料時,讓我想到上週聽公平貿易演講時,講者的一張圖片,
這張圖片在網路上好像其實很有名,在 google 搜尋 "世界盡在掌控" 就可以看到相關討論,
描繪的主要是底下圖片中這十家巨大的日用品相關公司。
不過我還沒能找到圖片最原始的出處: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用廣告妝點的台北捷運


每次在台北捷運的忠孝復興站轉車,都忍不住要皺眉,
長長的電扶梯旁,廣告越做越多、範圍越來越大。

現在,廣告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到更多地方,
例如捷運車體、很多捷運站的出口和其他地方,
例如底下照片裡的廣告:































我最大的希望,當然是把所有的廣告都變成藝術圖片,
把捷運站變成最大的藝廊,但我想這願望是不可能實現。

但是最起碼,也不該讓廣告影響公共安全吧?
例如這些照片:





























這個車體上的「緊急開門旋鈕」,
因為廣告的關係,已經變得很不明顯。







































這是忠孝復興站長長電扶梯上來就能看見的巨幅廣告,
廣告下方的「逃生出口」和「滅火器」也變得不明顯了。


電扶梯其實是最嚴重的。
從這兩張照片的對比,就可以看見,
加上廣告之後,原先有很多警語或緊急按鈕,
都埋沒在廣告當中了。













































我在南港展覽館站還曾經看過「黃色」的廣告,
於是所有的黃色標示都消失了…

或者如捷運台北車站出口:


























有些警示燈罩好像直接被貼起來,
有一些按鈕的箱子也被廣告一起妝點了。

這樣的現象只會越來越嚴重,
有一天或許會如同馬來西亞的吉隆坡,
在那裡我看見許多嘆為觀止的廣告,
下次有機會再整理。


========================================

更多照片:











普立茲攝影展心得

拖了很久,一直沒記下來,於是心得只剩一點點…

1
我去參觀的時間是星期一下午,也是展覽結束前倒數第三天。
人很多,年輕人當然最多,其中,尤其以年輕女性最多。

但是也能看見許多位年長者、爸媽推著嬰兒車、
一位媽媽陪著輪椅上的女兒…

2.
看這個展覽,有一個最直接的感受是,
這個展覽凸顯了這個時代的某一種荒謬特質。

我自己的猜想是,
來看這個展覽的原因之一,
應該是因為展覽內容是照片,
而且不是藝術攝影,而是以時事為題的攝影,
於是比較容易引起興趣,
畢竟「照相」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習慣了。

不過,也只有在這樣的場合裡,
每一張照片被放大、獨立呈現時,
人們才有機會好好欣賞「一張照片」。
我的意思是說,
大多數人的目光可能從沒有在一張照片上停留那麼久。

3.
但是和我一開始的印象相反的另一個印象,
大概在展覽後期開始出現。

因為這是時事攝影,
所以主辦單位在每個照片旁邊,
也放了關於這個照片拍攝時的故事。

如果仔細觀察大家的目光就會發現,
大家停留在「圖說」的時間比照片本身多得多,
我不是說,大家不該看「圖說」,
關鍵是看完「圖說」之後,
往往只花相對較少的時間在相片上。

4.
上面提到的感受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這個現象有更多值得玩味的意義。

我們可以試著想,
如果只有「圖說」,沒有「相片」,
那麼大家的感受會是什麼?

如果只有「相片」,沒有「圖說」,
大家的觀看經驗又會變成怎樣?

基本上,這兩者加在一起就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我自己的想法是,
當我們在觀看這個照片時,
總會希望將之置入一個脈絡中,
如果沒有圖說,我們會自己看著照片找故事,
但是又因為這是時事攝影,
於是我們都會設想,
這背後有一個「正確」的故事,
這個故事其實才是展覽的主要內容。

5.
那麼,這個展覽究竟展出了哪些故事?

主要是美國參與的戰爭和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

這也是展覽中不斷引發我思考的問題。
我很好奇,去看展覽的台灣人,
當我們透過一個一個故事去觀看「美國的歷史」,
究竟對我們而言有什麼意義?

或者應該說,
我們是透過怎樣的「脈絡」來理解和觀看這些故事,
然後覺得有意義、想要繼續看下去。

觀看的人會在其中想到台灣的族群衝突嗎?
能夠看見台灣的階級問題嗎?
或者,可以感受到戰爭的可怕,
甚至開始把那些戰爭和台灣許多外籍配偶的家鄉連結在一起嗎?

對我來說,展覽看到一半我就覺得失去意義,
我心裡開始想的是,
如果有一個台灣的時事攝影展,
說的是台灣的故事,
那麼,還會有那麼多人來看嗎?

6.
雖然 Ling 期待的圖說是得獎原因或者得獎的時代脈絡等,
但我其實覺得照片的圖說很有趣。
因為這個圖說主要描述的是攝影師在拍攝照片的那個時間點,
很多都帶著偶然,另也有一些是來自攝影記者的巨大勇氣。

總之,透過這個圖說讓我感覺到,
這些拍下照片的人,的確首先是紀實記者,然後才是攝影者。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廣宣時間 ─ 愛不囉唆庇護商店


前幾天在南港展覽館捷運站裡,看見一家很棒的商店。
這家商店由唐氏症協會經營,
賣的東西是喜願的產品,
我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喜願的契作黃豆
但其實喜願最開始做的是麵包,最開始種的是小麥,
這些產品,在這家「 愛不囉唆庇護商店」中都可以買到,
商店裡還有一台自動製麵機,好像是喜願提供給商店的,
總之,因為這台機器,在這裡也可以買到現做的麵線和麵條,
很好吃,而且打從心底整個心滿意足。

我想,這大概是最完美的組合了。

我直接把他們的 DM 掃成圖檔,提供參考。








































我也把他們的產品訂購單掃描放在這裡: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廣宣時間 ─ 陽光時務週刊


因為 Ling 的介紹,才認識這個香港的雜誌。
這個雜誌應該是最近才開始在台灣銷售,
於是前陣子在 Taaze 上買了一期,
主題是:「紅蘋果黑蘋果?媒體公正出路何在」

陽光時務週刊是一個很新的雜誌,
2011 年才創刊,而且原先只有電子版,
之後才發行紙本雜誌,可以看這裡的介紹:
http://www.isunaffairs.com/?page_id=102

我對香港的媒體不太瞭解,
不過這真的是一本很「好」看的雜誌,
好看的原因有幾個,
一個是,它沒有「廣編特輯」,
只有少數廣告,在封面之後以及封底之前,
所以整本雜誌非常紮實。

我不想罵髒話,但我真是恨透「廣編特輯」這種廣告型式,
尤其在文章之間穿插廣編特輯,
等於是讓讀者在閱讀時還必須額外費心力去注意,
以免自己「被騙」。

第二個好讀的原因是,它有很多簡明的短欄、圖表、數據。
例如,它有一個 「Briefing 資訊」,
裡面包含世界、中國、圖志、聲音、數據、禁區、新媒、公民等各方面資訊,
對於很多訊息可以一目瞭解。

但是這本雜誌真正的價值可能是,提供台灣人另一個理解中國的角度。

在台灣媒體裡,除了非常親中的,還有看來非常反中的,
我們其實沒有更瞭解中國但又可以抽離討論的觀點。

這個雜誌站在香港的立場上,
反而提供我們一些更全面的視野。

我應該會訂閱這個雜誌,
作為瞭解中國的主要管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