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Amicus curiae 法院之友
前幾天美國又興起一波對於同性婚姻的討論,
其中,美國社會學會發表了一個 Amicus curiae brief。
當 Ling 請我幫忙印這份文件時,
我還沒有意識到這是一份多麼有意思的文件,
直到後來一邊聽她描述其中的內容,
才慢慢發現原來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文件型式。
根據很多網路上的說明,
Amicus curiae 似乎是一個法律上的特殊詞語,
指的是訴訟兩造之外的其他人,對於這個訴訟表達一些意見,
所以有些中文翻譯就翻成「法院之友」,
在這些文件裡也可以看見相關用語,
例如「Amicus curiae XXX」(法院之友某某某),
那這些「法院之友」提交的意見,有時就簡稱為 Amicus brief。
總之呢,美國社會學會就公佈了自己對於「同性婚姻」的看法。
在這裡可以看見:
http://www.asanet.org/documents/ASA/pdfs/12-144_307_Amicus_%20%28C_%20Gottlieb%29_ASA_Same-Sex_Marriage.pdf
我之前從沒看到這種 Amicus brief,
也不瞭解美國社會學會已經針對多少議題發布過 Amicus brief,
不過再繼續找了一下,
才發現光是這次的兩個法案,
就已經有至少超過七十個 Amicus brief。
在這裡可以看見這兩個法案的 Amicus brief:
( SCOTUSblog 是一個專門專注美國最高法院消息的部落格)
在上面兩個網頁,可以看見非常多 Amicus curiae brief,
有些很有趣,例如美國一百個企業聯合寫了一個 Amicus brief:
Brief amici curiae of American Companies filed. (Distributed)
這些 Amicus brief 的格式大體上都相當一致,可說是一目瞭然,
在目錄的地方,會直接把 argument 和每一項論點一一列出來,
所以只要看目錄,大概就可以知道這個 Amicus brief 想要訴求的主要是什麼。
例如,美國社會學會的主要主張是這樣的:
I.
SCHOLARLY CONSENSUS IS CLEAR:
CHILDREN OF SAME-SEX PARENTS FARE JUST AS WELL AS CHILDREN OF
OPPOSITE-SEX PARENTS
II.
THE RESEARCH CLAIMED TO UNDERMINE THE CONSENSUS EITHER DOES NOT
ADDRESS SAME-SEX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OR IS MISCHARACTERIZED
也就是說,美國社會學會主要是針對同性婚姻裡的「小孩」提出意見。
另外,每個 Amicus brief 內文的一開始,都會有一個 "INTEREST OF AMICI",
在這裡就可以看見這個 Amicus brief 的提交人或團體的自我介紹。
還有一個有趣的,一般論文的參考文獻會寫在最後面,
不過在 Amicus brief 中,所有被提到的證據,
都會在正文最前面就通通列出來。
有關 Amicus curiae 的角色和影響力,
有一篇文章可以提供簡單理解:
Friends of the Court: A New Role for Historians
這是一個歷史學家的文章,主要在鼓勵歷史學家多寫這種 Amicus brief,
同時也分享了他自己之前寫 Amicus curiae 的經驗。
這個歷史學家在文章一開始提到一些簡單的演變,
其中一個重點是,從 20 世紀初期到近幾年,
最高法院的案件中,有人提出 Amicus brief 的案件比例越來越高,
另外,大法官在判決時引用 Amicus brief 的比例好像也越來越高,
這個意思應該是要說,Amicus brief 越來越有影響力,
不過到底情況是如何,可能還是要看其他詳細分析的文章才會知道。
稍微搜尋一下,在法學界或政治學界,
的確都可以看見一些討論 Amicus brief 影響力和重要性的文章,
等待有緣的時候再來看看。
整體而言,我一開始感到好奇的是,
這似乎是一種學術界發揮實質影響力的方式之一。
後來漸漸發現,情況可能比我想像複雜。
當然,我也很好奇,在台灣有沒有類似的操作方式?
如果沒有,那目前在台灣,學術界主要又是透過什麼方式對政策發揮力量?
--------------
等之後有空,再來細細閱讀一下美國社會學會的 Amicus brief。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瓦斯燒水小實驗
更新一 2013.03.19
昨天剛好有機會用了一個很不錯的快煮壺,
快煮爐是 1000W,我燒 1.5 公升水,費時約 9 分 20 秒。
如果用 9.5 分鐘來算,等於花了 0.16 度電,
按照一度電 2.5 元來計算,
燒 1.5 公升的水大約花了 0.4 元,
換算成 2 公升的水,大約要 0.55元。
相較於我之前瓦斯燒水的實驗,
2 公升的水大約要 1.386 元,
用快煮壺燒水似乎便宜許多。
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不知道我有沒有計算錯誤........
下次有機會再試一次看看。
----------------------------------------------------
正文 2013.01.17
一直不確定,究竟瓦斯開多大比較節省?
燒一壺熱水又需要多少瓦斯?
於是藉著練習操作新手機的機會,
計算了燒一壺水需要的瓦斯量。
我原先打算比較三種不同火焰大小,
不過後來只比較了兩種。
第一種是用中等火焰燒一壺 2000 C.C. 的水,
使用中等火焰時,火焰都會聚集在鍋子底部,
不會從鍋底四周溢出,
我原先覺得這是比較省瓦斯的使用方式。
從瓦斯表上看來,
總共消耗了約 0.082 度天然瓦斯,
目前我家的天然瓦斯一度約 21 元,
所以燒一壺 2000 CC 的水需要 1.722 元。
第二種是用最大的火焰燒同樣 2000 C.C. 的水,
在這個情況下,火焰會稍微溢出鍋底,
我原先覺得這是比較浪費瓦斯的使用方式。
從瓦斯表上看來,
總共消耗了 0.066 度天然瓦斯,大約 1.386 元。
所以比第一種方式還要節省。
也因為這樣,原先的第三種,用最小的火焰燒水,
我就直接取消了。
我猜想,讓水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升高溫度,
或許會是比較省瓦斯的方式。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吉隆坡行速記
1.
只待了兩夜一天。
2.
馬來西亞是離台灣最近的伊斯蘭文化。
3.
Islamic Arts Museum 很不錯,看見許多特別的作品,
印象最深刻的是「阿拉伯語書法」,
詳情也可以看 Wiki 的介紹: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lamic_calligraphy
4.
中午左右抵達國家清真寺,外面擠滿了摩托車,
旁邊的小路上也排了攤位,
接著看見滿滿的人從清真寺中湧出來,絕大多數是男人,
有些逛攤位吃東西,有些騎上摩托車就走了,
原來是許多人中午來這裡做禱告,
然後可能要回去上班吧?
5.
吉隆坡的摩托車,馬力好像比較強,
而且配置和台灣不相同。
我自己的猜想,比起台灣,
在吉隆坡的摩托車有比較高的地位。
6.
唐人街區很熱鬧。
在附近的牆壁上,可以看見「反對 MRT」和保護古蹟的塗鴉。
主要的標語有:preserve Jalan Sultan。
7.
上雙子星塔要價台幣 800 元。
可以在中間的天橋待十來分鐘,再上到 86 樓待二十分鐘左右。
可能因為吉隆坡的地形所致,在 86 樓可以看非常非常遠,
除了整個吉隆坡的街景和建設分佈,
還能夠看見層層疊疊的遠山和山脈之中的建築。
另外,有服務不錯、很願意解說和接受詢問的服務人員,
還有可以免費使用的望遠鏡。
在雙子星塔背面的屋頂上有一整排太陽能板,
根據服務人員的說法,這排太陽能板可以供應底下賣場 30 %電力。
8.
各處匯率差異頗大,
Bukit Bintang 附近真的比機場便宜許多。
9.
在 Bukit Bintang 附近一條很多熱炒的街上吃晚餐,
但是價位不便宜。
10.
吉隆坡的廣告令人嘆為觀止。
往 KLCC 的地下道裡,有上下左右合一一整片的「廣告通道」,
捷運軌道的支柱上也都是廣告,
還有一個支柱被加裝包裝成圓形。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真正無紙的電子發票
昨天無意中看見電子發票的網站,
才發現了真正「無紙」的電子發票使用方式。
網站是 財政部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台
關鍵是右邊有一個選項,可以進入手機條碼服務專區
整個流程在網站上都有說明,
不過我也看了一陣子才比較明瞭,
大致上,應該就是分成三個部份。
第一個部份,也是最主要的,
就是用手機的電話號碼申請一個「條碼」。
輸入手機電話之後,會收到一封有「驗證碼」的簡訊,
然後按照網站說明輸入驗證碼,就可以啟用服務了。
之後,每次要登入網站,
就是要輸入「手機號碼」和「驗證碼」,
所以簡單說,「手機號碼」就是這個電子發票服務的「帳號」,
驗證碼就是一般我們認知的「密碼」,
因此,就和其他網站常見的那種一次性的驗證碼不相同,
老實講,我也不懂為什麼這個電子發票網站不直接用「密碼」這個詞。
喔,換句話說,
這個「驗證碼」是可以修改的,
網站上也有如何修改驗證碼的說明,
另外,如果忘了「驗證碼」,也有方式可以找回。
總之,這就是一個「密碼」啦。
除了手機號碼之外,
也記得要進行電子信箱的驗證,
這樣就可以更方便地找回密碼。
有了「帳號」和「密碼」之後,
就會擁有自己專屬的一組「電子條碼」,
所以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用這個「電子條碼」去消費。
這也就是第二部份要進行的工作。
主要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就是把「電子條碼」影印成紙本,
在「列印電子條碼」這個選項中,
就可以選擇,一次要列印幾個「電子條碼」,
印出來之後,可以放在皮包、貼在手機背後、或者放在其他地方,
然後,在使用電子條碼的店家,
結帳時拿出這個紙本的「電子條碼」讓店家刷一下,
系統就會直接把電子發票資訊存在網路上,
不會印出紙本的「電子發票」。
簡單說,就是用一個「紙本的電子條碼」,
來取代每一次拿到的「紙本的電子發票」。
除了這種「紙本的電子條碼」,
因為財政部也釋出了這套系統的 API,
所以在智慧型手機上,也可以找到相關的 APP,
例如,我在 Google Play Store 上找到一個「電子發票123」,
他就可以幫助我們,直接把「電子條碼」放上手機桌面上,
這樣,消費時就可以直接拿出手機給店家刷「電子條碼」。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
在那個 APP 的使用者意見中,
有些人提到,有些店家沒辦法辨識手機上的電子條碼,
只能辨識紙本的電子條碼,
所以,或許都需要自己試試看才知道狀況如何。
那麼,哪些店家可以使用這種電子條碼呢?
在這個地方有說明:
https://www.einvoice.nat.gov.tw/wSite/ct?xItem=1355844&ctNode=5120&mp=1
接著,就是第三部份,這算是選擇性的吧。
除了使用紙本的或者螢幕上的電子條碼外,
這個電子發票網站也提供另一個重要的功能,
就是可以把悠遊卡之類的「載具」設定成是自己的,也就是「歸戶」。
簡單說,就是針對某一張悠遊卡進行一些設定,
以後再使用悠遊卡時,就不會再拿到「紙本的電子發票」,
發票資料會直接存入這個網站帳戶內。
要怎麼進行這個工作呢?
最簡單的方式,是到 7-11 的 i-Bon 去進行設定。
在 i-Bon 上選擇「生活」,會出現「電子發票」,
點進去之後,就會出現載具歸戶的選項,
接著按照說明,輸入帳號(手機號碼)和密碼(驗證碼),
感應一下悠遊卡,就可以了。
順帶一提,我自己的卡片是悠遊聯名信用卡,
但是也可以完成「歸戶設定」。
----------------
大概就是這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