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Ubike 的觀察和分析


今天在內湖港墘站看見 Ubike,
我才意識到 Ubike 真的已經深入台北市許多地方了。

Ubike 作為一種個人化的大眾交通工具,
有很大的潛力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城市的許多面向,
每次騎 Ubike,我都產生蠻多有趣的心得和想法,
因此,值得把 Ubike 視為一個主題,好好長期關注。

從現階段的粗淺經驗來看,
至少有底下幾個面向和經驗,是我覺得值得深入探究的:

第一,一種腳踏車騎乘的文化。

這也是台北市政府努力想推動的,
我覺得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但是其重要性不只在於公共安全。

在敦化南路的自行車道蓋了又拆、吵得沸沸揚揚時,
其實在台北市早就默默建立起龐大的自行車道,
在哪裡呢?當然就在騎樓裡。

當台北市政府為了推動無障礙設施,
要求所有高低不平的騎樓都要有坡道相連結時,
真正的得利者其實是自行車騎士,
輪椅可以通過的,腳踏車自然更沒問題。
也因此,這個龐大的自行車道早已經默默存在而且被盡情使用。
換句話說,建立起一個自行車騎乘的文化,
其實可以作為硬體的「自行車道」的替代,
或者說,是為了讓這種龐大的自行車道繼續存在的重要力量。


第二,Ubike 作為理解集體行為的好工具。

這當然現在不可能實現,
但如果在每台 Ubike 上放置 GPS 晶片,或者其他感應器,
例如在座墊上裝感應器就可以測量身高甚至體重,
其實就會變成很巨大的資料庫,
可以用來理解這些腳踏車騎士的屬性,
以及他們去過的地方、停留多久等等。


第三,Ubike 究竟造成怎樣的重分配?

這個問題很抽象,涉及許多層面。
已經有報導說,有 Ubike 的地方,房價也可能上漲。
當然還不知道是不是真實的,但 Ubike 或許真的會產生一些影響力。

另一個重分配的問題是,Ubike 究竟替代了誰?
是其他大眾運輸工具被替代了?
還是汽車、機車被替代了?

不知道政府有沒有這方面的評估,
但是長期而言這該是重要的問題。

最後,放在城鄉的議題上,
Ubike 又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新北市的腳踏車系統已經被整併,
其他城市也想開始做 Ubike,
還會有其他影響嗎?


第四,Ubike 的營運機制和系統

我也很好奇,Ubike 的調度是怎麼運轉?
他們怎麼決定,每個地方要放多少架子,
然後,除了找專人開貨車載腳踏車在每個站之間調度之外,
是不是有其他讓不同腳踏車站自動調節的可能性?
另一個相關的營運問題當然是收費制度。

這些問題都牽涉到對於腳踏車騎士集體騎乘行為的了解,
所以非常有趣。


第五,Ubike 其實有非常技術層面的議題值得探究,
尤其當這些技術議題結合社會層面的考量,
真的是很重要的問題。

例如他們如何設計鎖?變速的設計、高度、發亮的燈等等,
如何考量維修、耐用、成本等問題,
這些我不太懂,但我相信從這些技術層面的討論,
可以看見許多 STS 的議題。


應該還有很多有趣的議題,之後再慢慢了解。










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閱讀心得:羊毛記

這本書可以聯想兩種類型的書籍,
一種是和社會的管理、控制有關的,
一種是和大災難之後的社會有關的。
這本書在這兩方面都有着墨,但是都沒有非常深入,
不過我很喜歡這本書裡簡單的結構設計。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很簡單,一點都不複雜。
他們居住的地堡也很簡單,
一層一層往下,用中間的螺旋梯相連接,
每一層樓有不同的功能,因此也居住著不同職業的人。

故事裡當然充斥著許多明顯的比喻,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
這些活在地堡裡的人們,
就像是埋在土裡的種子,
是人類社會的「備份的備份」。

另外,羊毛在故事裡其實是一塊布,
用來擦拭地堡往地面遠方觀看的鏡頭。
因此,羊毛和鏡頭其實代表著希望,
另一方面,他們需要不定時選出犯罪的人出去擦鏡頭,
我猜想,一方面用來宣洩壓力,
一方面可能也是一種對地面世界狀態的測試,
因此是一種多重層次的希望寄託。

也因此,和羊毛、鏡頭、擦鏡頭的犯人相關聯的,
是地堡最祕密的管理手冊中的簡潔指令:
如果出去擦鏡頭的犯人沒有死,那麼就要準備開戰。

這其實非常有趣,
這應該是意味著,
讓出去擦鏡頭的犯人死去,
這件事代表著許多環環相扣的制度和治理,
一旦這件事無法確實執行,
就表示整個環節出了差錯,
也代表整個地堡的管理體系出了問題,
其能量足以醞釀出革命和反叛這樣的行動。

這本書的「簡單」還表現在許多其他面向,
例如,雖然他們在地底生活了幾百年,
但是我看不太到地底累積起來的獨特文明和文化,
作者對這個部份沒有什麼深入的描寫。

另外,在這個地堡的人群中,
可以說沒有種族差異,
也沒有特別的性別差異,
唯一的差別都建立在職業以及相關聯的階級,
然後這個階級差異就物質化在地堡由上至下的不同樓層。

作者基本上用一種近乎刻板印象的方式在描寫階級差異,
所以住在最底層的工人,講話就比較直接,
發展出不同的語言次文化等等,
老實講,這其實是非常化約論式的區分。

另一個作者無法成功描寫的,
是地堡裡維持秩序和監控的制度。
地堡裡只有很簡單的法律和很簡單的邏輯,這不打緊,
但是即使地堡裡的每個人都使用網路和電子郵件,
他們似乎沒有比我們當代社會更進步的網路監控形式,
所以主角可以透過電子郵件聯繫和找到很多資源,
我不太能理解為什麼是這樣。

我覺得這本書裡比較有趣、會讓我深入思考的,
是「地堡作為自我循環的系統」這件事。
我不確定作者有沒有細緻描述這件事、這個自我永續的系統,
看起來好像沒有,但是這應該是一個好問題,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一個地堡,
要維持人類可以永續生存在地堡裡,
包括維持資源、維持生理上的再生產和社會的再生產,
要如何才可能呢?
作者建構出來的地堡,因為很簡潔,
因此提供了蠻好的想像起點。

最後,這本書的續集或說是下半部已經出版了,
之後有機會再找來看。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Shelock


轉眼間,Sherlock 的第三季就結束了,
據說今年年底會有第四季。

Sherlock 的每一季都有不同的驚喜,
這一季的三集,仍然非常精彩。

對我來說,這三集的敘事結構已經不像傳統偵探犯罪劇,
有時候我也不太能掌握整個故事的進行,
但是到最後故事總能突然接上,拼在一起,
不過,可以說,越來越不像純粹的偵探劇,
有更多生活和個人其他面向的描寫和討論。

在 Sherlock 的第三集,
他們又讓這部劇的「現代化」程度更上一層,
找了一個轟動英國社會的真實案例當成藍本,
而且其實很深入地勾勒這個問題。

後來我在網路上找到一篇文章,
如果在看完影集後參照著看,
應該會有另一番啟發。

http://mcr.nccu.edu.tw/word/180522013.pdf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寫作清單


* 流動的書寫計畫

歐洲行的紀錄

馬來西亞和印度行的紀錄



* 固定的書寫計畫

Video Summary: TED

書籍的摘要、心得或索引


閱讀清單


準備閱讀

深河
大數據
閱讀巴黎


閱讀中

東亞海權論


已經讀完

挺身而進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行為的藝術
思考的藝術
大武山下的美麗韻腳:屏東小站巡禮
隱形生產線
2050趨勢巨流

寫完心得或摘要

你應該吃我嗎?
羊毛記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對「多元成家」議題的一點想法

隨著多元成家的議題在主流媒體曝光,越來越多討論隨之出現,
也越來越常看見情緒性的字眼,有些甚至是很直接的攻擊。
每次看見這些情緒性的攻擊,我心裡總覺得惋惜。

很多時候,看見一些極力反對同性戀的人的言語,
我看著他們,其實覺得他們很可憐。

他們能夠說出這樣的言語,
表示他們可能沒有真正認識過其他性傾向的人,
所以對他們來說,這些攻擊沒有可以想像的指涉對象,
他們無法感受到,這些攻擊可能對對方造成的傷害。

換個角度看也是如此,
我有好幾個信仰基督宗教的朋友,
因此當某些教會宣示了某個立場,
我無法馬上跳進去攻擊這個宗教,
因為我知道某些信仰這些宗教的人不是這樣,
或者,即使他們在這件事情上的立場如此,
但也不表示他們真的就應該如此被攻擊,
因為,我還認識他們的其他面向,
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許多面向,
很難因為特定面向就否定整個人。

也因此,對這些「真心」攻擊同性戀的人們,
我「真心」為他們感到惋惜。
因為我相信,他們周圍的朋友或親戚家人,
一定存在著這些不同性傾向的人,
但可能就因為他們這樣的立場,
這些朋友或家人不可能坦蕩蕩地向他們表露他們,
於是這些「真心」攻擊同性戀的人們,
就像是活在虛妄/假象的世界中,
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他們所愛的、所關心在意的人。
當然,更有可能的是,
生活在他們周圍那些親近的、卻無法表露自我的人,
因此必須活在壓抑甚或痛苦之中。

所以我很感謝在我年輕時向我出櫃的某個朋友,
他讓我看見這個世界的複雜,
也讓我能夠真正認識他。

老實講,我很喜歡和我的不同性傾向的朋友相處,
從他們身上我學到許多,
尤其是對於這個社會的理解,
他們總是有許多敏銳和細緻的觀察和感受。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諷刺的是,那是因為這個社會不是為了他們所設計,
所以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有稜有角」的社會,
時不時就會被刺到、傷到,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的交談中或者各種制度的設計中。

不過,我同時意識到的是,
這些不同性傾向的朋友們,
他們之間的差異其實比共同點還要多,
用這個框架去把他們歸成同一類,
簡直是莫名其妙的事,
完全沒辦法真正認識他們每個人。

我表達的不夠好,
因此,一定要推薦 TED 上的這個影片,
裡面有許多值得學習的觀點: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Pinterest 要開始有廣告了


一直想要好好整理一篇關於 Pinterest 的文章,
但總是找不到時機。

晚上在信箱收到一封預期很久的信,
Pinterest 要開始有廣告了。

還沒時間看網路上的討論,先把信放在這裡:


Just over a year ago, my wife and I welcomed our son into the world. Since his first day, I've been pinning fun things we can do together, right now while he’s still little and later when he gets older. I know many of you do the same. Pinterest is where you keep your wishlists, vacation plans, dream home ideas, and other things you want to do soon and in the future.

That's why for us, it's so important that Pinterest is a service that will be here to stay. To help make sure it does, we're going to start experimenting with promoting certain pins from a select group of businesses.

I know some of you may be thinking, "Oh great...here come the banner ads.” But we’re determined to not let that happen. While we haven't figured out all the details, I can say that promoted pins will be:
Tasteful—No flashy banners or pop-up ads.
Transparent—We’ll always let you know if someone paid for what you see, or where you see it.
Relevant—These pins should be about stuff you're actually interested in, like a delicious recipe, or a jacket that's your style.
Improved based on your feedback—Keep letting us know what you think, and we'll keep working to make things better.

For our first test, we'll promote a few pins in search results and category feeds. For example, a pin for a Darth Vader outfit from a costume shop might be promoted in a search for “halloween.” Nobody's paying for anything yet—we want to see how things go and, more than anything, hear what you think.

Thanks so much for all your support these first few years, and we hope you'll keep pinning with us for many years to come!


All the best,
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