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Satish Kumar 的啟發
雖然只有短暫的相處,不過Satish Kumar還是給我很多啟發,我沈澱了一陣子,試著整理出幾個我的理解。
和 TJ 相同,我也認為 Satish Kumar 是一個重視「行動/實踐」的人。這主要可以分成四個層面。
比較基本的層面是言行合一、action as proof,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看來也落實了這個準則;另外,他在某個TED影片中也提到,自己先有了行動,然後就有力量去說服別人,所以他在許多場合常常提到甘地的名言: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在這個甘地的名言中,也已經隱含「行動/實踐」的第二個層面,就是說,Saitsh Kumar 非常強調 the power of Individual。我在呷米共食廚房的那次討論中,詢問了Satish Kumar兩個問題,後來想想都和這個層面有關,一個問題是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ystem ,另一個問題是 the separation of spirit and rationality in modern society。
Satish Kumar 非常強調一個人下定決心後可以達成的改變,所以他提到 Vinoba 花了二十年走了一萬多哩路促成大規模土地改革,當時我問他,在他的這個故事裡的 Vinoba 聽起來實在太「英雄主義」,難道沒有其他力量導致改變嗎?順著這個疑問,我很直白地問到,「我們不可能期待另一個 Vinoba 出現」,他回答我,「你可以就是 Vinoba 」,意思大概是,只要我堅持去做一件事,甚至下定決心願意為了這個目標而放棄所有其他事物,那我就有可能成為這樣的力量、促成這樣的改變。
Vinoba 那個故事的另一個重點是,Vinoba 一開始不想和政府合作,不想從制度面進行改變,他認為他要自己去說服地主,讓地主自己願意捐出土地,這才是最根本的。因此我那時候還特別追問,而最後我也確認,他的想法看來是:即使我們的非暴力抗爭要針對的是「系統」,但是,這並不代表只要我們改變了「系統」就等於完成最終目標,最終的目標其實是「每個人心裡的想法」。在他看來,透過制度去要求個人去改變或服從,不是最終的目標。
從上面這兩個討論,都已經可以看見 Satish Kumar 很重視也相信「個人信念的力量」,我自己一直認為,這和印度哲學裡對「靈性」的重視有關,於是在呷米的討論中我問了他這個問題。我當時提到,甘地和 Vinoba 在那個時代都不僅僅是獨立運動或土地運動的推動者,同時也是被許多人跟隨的「修行者」,這會不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讓他們對個人信念抱著那麼大的信心?我也跟他提到,在現在的學習中,尤其在台灣的環境下,我們很重視「理性」和「邏輯」,但是並不重視這種「靈性」上的訓練,這兩種能力已經斷裂成兩種不太相干的群體。最後,我也問他,在小小學校和舒馬赫學院的經驗中,有沒有什麼方式是可以同時鍛鍊這兩種能力。
他的回答分幾個部份。一開始他認為並不一定需要印度哲學傳統,他認為我們也有自己的哲學傳統。後來,他在提到 intuition、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 這四種「行動構成元素」時,他似乎就認為, wisdom 正是來自這種所謂的靈性或哲學。最後,他也承認這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他覺得「跨文化的刺激」可能是一種訓練的方式,他說他自己也吸收了印度和歐洲的不同文化。不過整體而言,我覺得他沒有給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或具體的方向。但是不論如何,不管是他對於「信任」或「和平」的理念,一定程度都奠基在這種靈性哲學之上,我總覺得在他的思想裡這應該是很重要的一環才對。
「行動/實踐」的第三個層面,基本上延續著這種對於「個人」的重視,著重於 action immediately and step by step。Satish Kumar 在不同演講中都強調,目標看來很遙遠,但是要達成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步一步去做。就像他一步一步走,走了八千哩。所以,在呷米共食廚房的討論中,我自己也覺得,他一直傳達一個想法,就是希望我們不要有太多猶豫和懷疑,趕快去做,一步一步去做就對了。
「行動/實踐」的第四個層面,則是具體和他現在發展的3S、3H有關。他很鼓勵每個人都要做 hand work、physical work、和土地接觸的勞動。
除了有關「行動/實踐」之外,我覺得 small is beautiful 比我想像的還要重要,在之後博士班期間研究 alternative economy 時,我也會繼續探索相關議題。